正文 第36章 在爭議中死去(5)(2 / 2)

庫布裏克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朱利安·塞尼爾還來查爾德威克伯裏作客,和他一起看了愛爾蘭與英格蘭在五國橄欖球錦標賽中的比賽。“斯坦利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對橄欖球發生了濃厚興趣,”塞尼爾說,“他一邊看電視,一邊不停地發表意見。我有點受不了他的嘮叨,因為我想專心看這場比賽。於是我說,‘斯坦利,你到一邊去,我們明天再聊。’”第二天一直等到中午,塞尼爾也沒接到庫布裏克的電話,這時,他忽然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

雖然去世時已是70歲高齡,但庫布裏克的健康狀況一直很好。他拒絕接受身體檢查,甚至拒絕看病,他稱自己就是醫生,感到不舒服時就給自己開藥吃。“我想他是因為勞累過度而致死的,”妻子克裏斯蒂安說,“在最後的日子裏,他顯得很疲勞,但要勸他放棄工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母親是因為心髒病去世的,我想他身體裏有這個病因,隻是事先沒有任何征兆。”

按照死者生前的要求,葬禮是在查爾德威克伯裏的庭院舉行的,這裏是庫布裏克每天散步的地方。記者蜂擁而至,由於被拒絕入內,很多人扛著梯子爬上了牆頭。對此,克裏斯蒂安和家人早有防範,他們在庭院裏樹起了帳篷,擋住了照相機鏡頭的視線。盡管如此,記者們還是拍到了坐車趕來參加葬禮的克魯斯和基德曼夫婦,他們神色憂傷,依然沉浸在痛失良師的震撼之中。

《大開眼戒》於7月16日在全美上映,這個日期是由庫布裏克生前親自選定的,他的設想是如果首映的效果不佳,他會用10天的時間重新剪輯,再次進入影院時恰好是他的71歲生日。當然,隨著他的去世,他不僅省去了這份辛苦,也幸運地躲過了影評界對他的狂轟濫炸。

盡管麵對的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位導演的遺作,各路媒體並未因此而手下留情。《娛樂周刊》的泰·布爾先是恭維了一番,稱庫布裏克是“美國戰後貢獻給世界影壇的一位頂尖導演,堪與伯格曼、黑澤明、戈達爾和費裏尼並駕齊驅”,但是這篇影評在數落了《大開眼戒》對性愛“怪癖式的迷戀”之後,認為庫布裏克隻是一位電影人,而非心靈純潔的聖徒。

邁克爾·阿特金森則在《電影線》雜誌上拋出一連串問題:“《大開眼戒》究竟是傑作還是勞民傷財?它值得推崇還是貽笑大方?是像庫布裏克的大多數作品那樣流芳百世還是淪落為過眼雲煙?”以“閉上你的眼睛:庫布裏克最後一部冗長乏味的電影,配角有亮點,但克魯斯和基德曼不足信、不色情”為題,《費城問訊報》的史蒂文·雷在文章中寫道:“盡管製作優良,但庫布裏克的第13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卻是又臭又長的,它試圖在忠誠與不忠的問題上大做文章,卻很難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這一回觀眾卻站在了影評界的對立麵上,《大開眼戒》在美國首映第一周的票房就達到了2170萬美元的票房,更是擊敗《布萊爾女巫》和《史前巨鱷》等片,成為庫布裏克第一部登上全美票房排行榜冠軍的電影。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不僅選擇《大開眼戒》在開幕式上放映,還授予庫布裏克巴斯托內·比安科影評獎,次年該片被法國凱撒電影獎提名為最佳外語片。

早在1997年的8月,庫布裏克就被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授予了終身成就金獅獎,而在那一年的3月,他還收到了美國導演工會的一份厚禮——大衛·格裏菲思終身成就獎。他給導演工會寄去了一盤錄有他的致辭的錄像帶,並請傑克·尼科爾遜去好萊塢替他領獎。在致辭中,庫布裏克向格裏菲思這位電影的先驅表達了敬意,但同時提醒人們這位偉大的導演曾在貧困和黑暗中度過了17年的晚年時光,而這正是他為抵製他親手參與創立的好萊塢所付出的代價。

“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伊卡羅斯,以蠟翼粘身飛離克裏特島,卻因飛得太高,蠟被陽光烤化,結果墜人愛琴海而死。感謝你們授予我最高的榮譽,但我知道這不過是一雙用蠟做成的翅膀,我無法借助它去完成我更多的夢想。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大師,我就是我,一個用電影看待世界的人。我不想飛得太高,但我會堅持做好我的工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