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高等學校如何為經濟、科技發展服務(1 / 2)

問: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枠對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應如何進一步麵向社會,推動社會經濟和科技的發展?

路甬祥:從理論上說,高校為經濟發展服務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由於科學技術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社會迫切需要大量有現代科學知識武裝的受過專門訓練的高級人才,大學通過學曆教育、繼續教育滿足這種需要,為社會經濟建設提供作為第一要素的人才,這種服務是廣義的,間接的。狹義的服務即是指直接的服務,直接承擔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現在大學科研的內容已調整到為經濟服務的軌道上,從國民經濟發展中找課題。而國家基礎科研經費分配基金製,應用性項目采取國家有計劃招標,公平競爭,優勢互補,擇優支持的原則。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主動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就難以拿到科研項目,得不到科研經費。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幾年來經濟體製和科技體製改革的成果,它大大地推動了大學把主要科技力量投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並積極組織精幹力量開發高新技術,為國民經濟發展準備技術後勁。

問:這些年來,高校在為經濟建設服務方麵做了哪些探索,取得哪些經驗?

路甬祥:這幾年我校在麵向經濟建設服務方麵,除了在國家教委領導下貫徹正確的辦學方針之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是與國務院各部委建立直接聯係,建立聯合辦學的各種組織形式。從而使學校培養的人才更直接地麵向社會經濟的需要。與此同時,還與許多大型企業聯合辦學,使學校更多地得到企業的支持,同時反過來也推動了大學更主動地適應國家經濟的需要。通過調整辦學結構、專業方向、培養目標,建立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引導、反饋機製和調節機製,使學校更好地為經濟的發展服務。通過調整內部結構,使學校從教學型轉為研究教學型,建立按係辦學、在學科上建立研究所的科研教育新體製,以拓寬、更新學生知識層次、結構,加強工程實際訓練。係辦教學,在二級學科建所,把教研室轉變為研究實體,研究所既進行科學研究,又實施教學、培養人才,使教學和科研更緊密地結合。推廣科研成果,使之轉化為生產力。為此,我們改革校辦工廠的體製,組建了杭嘉湖科技開發公司,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地方經濟服務。依托高校的科技優勢和核心成果,成立了一些專業高科技集團。可見,高校為經濟服務的潛力是巨大的。

問:在高校為經濟服務的問題上,國外實踐過程比較長,有哪些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

路甬祥:我在國外訪問時曾專門考察過教學與科技經濟聯係的形式。第一種是像美國的矽穀,由政府出麵組織,有大企業參加,在重點大學附近建立高科技開發區,對關鍵性的高新技術領域進行突破性的研究。從而帶動整個科技經濟的發展。第二種是建立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國家、企業和學校共同承擔任務,開發成功的軟件、硬件以及人才共同轉入市場,形成生產力。第三種是一些中小企業與大學建立共同的合作關係。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提供課題,進行立項,大學發揮人才和多學科結合的優勢幫助企業解決難題。通過這三種形式,學校在為社會提供服務時,也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