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中央正式公布了全國人民,尤其是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盼望已久的枟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枠。這是一個指導教育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枟決定枠為當前教育體製改革指明了方向,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描繪了遠景藍圖,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個裏程碑。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這是衡量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應該不斷追求新知識,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應該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能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挑戰,適應90年代以至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需要”。因此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應麵向學生,麵向教學第一線,麵向提高教學質量。
一
學校專門發了文件,對整頓校風,作了詳細部署,各係黨政都十分重視。期中教學檢查的重點之一是查了學風整頓的情況。全校18個係、1個館(圖書情報專業)、2個直屬教研室(德育、體育)對檢查情況都寫了書麵小結。從材料看,這次整頓學風是抓得準的,抓得及時的。通過整頓,風氣有好轉,如土木係結構1983級3班,機械1982級,化自1985級2班學生反映說,通過這次整頓,班風有了好轉。現在學生中勤奮好學,認真做作業的風氣有所增長;教師中認真教學,教書育人,嚴格要求的風氣也有所增長。期中時不少教師對缺交作業、隨意不聽課的學生,及時進行了教育,這些方麵都是好的。當然學風的整頓不是一時一事的,今後要堅持下去。
在學風整頓中,我們對過去學風中存的問題也進行了初步的清查,認真嚴肅地執行學則,照章治校。共有11人,因不符本科生學習資格轉到了有關的專科;有13人,不符學則條例退學了(補考後累計4門不及格的,一學期有2門主幹課不及格的);有21人,因考試作弊作了紀律處分,其中1人勒令退學,另有一人正在辦理。上述一係列處理,在學生中震動很大,一些平時不用功的學生,也不敢再放鬆了,有的說:不及格轉專科,要退學,這下可不能馬虎了。這消息一直傳到上海,說“浙大這次學風整頓很厲害”。這樣做肯定是好的,這是對我校的學風一次重大的刷新,對提高我校的教學質量是一個有力的保證。但是在整頓中,尤其對學生的處理上,有些同誌隻是姑息那些學習不努力、紀律鬆弛、考試作弊的學生,盡是為他們說情、包涵,而沒有看到這種不良風氣的存在對整個教學質量的嚴重威脅,沒有認識到,處理了幾個甚至幾十個無可挽留的學生,將教育幾百個甚至幾千個、上萬個學生。這有利於發揚求是學風,有利於振興浙大。所以今後還要堅持嚴謹治學、嚴格要求、嚴密考核、嚴肅處理的原則。一個萬人大學,隻有照章治校才能把事情辦好,我想全體師生員工一定能理解和支持。學風的整頓要堅持不懈,繼續努力,一抓到底。
二
就教學工作本身來說,重點應該轉移到教學過程的改革上來。具體說來,我認為主要應注意抓好以下三方麵。
1.改革課程結構,加強基礎理論
這實際上就是知識結構和教學結構的最優化設計。幾年來,我校的教改沒有間斷過,圍繞加強基礎理論教學,數學、物理、化學、外文都搞過多種不同的教改試點,還有機械係1982級各門課程全麵減少講課學時,培養學生能力的教改試點,都取得過一定的成績。但是無論以“三個麵向”的要求來衡量,還是從學生入學程度不斷提高來看,從世界範圍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迅速發展、學科的發展和互相滲透來看,從人才培養的門類、層次和規格來看都還存在不少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是:教材內容陳舊,起點太低,課程門類太多,結構不合理,講課時數多,教學方法仍以灌輸為主。在這種情況下,再要增加新的內容或開設新的課程就必然會增加學生負擔。在每次修訂教學計劃時,一提加強基礎,各門課程都爭學分,必修學分原想控製在120—125分,但現在大都超過。許多教師都叫課時不夠,內容講不完,教學檢查時學生恰好反映教師講得太多,講的內容書上都有,有的基礎課內容還與中學重複。過去一講到加強基礎,大家第一個反應是要增加學分,這都是以各自單門課程的原有內容和係統為出發點,再加深,再提高,再擴展,總之是做加法,要時間。
因此,孤立地搞一門課程的改革就有局限性。如果從人才智能結構整體優化角度來看,或從人才模式由專業化向綜合化方向發展來看,必須對一係列課程,係統地進行結構改革,以達到知識結構的綜合效果的最優化。把單科教材的係統性和整個教學計劃內容上的完整性、統一性區別開來。把按教學規律必需的重複和因為各種片麵強調獨自的完整性和係統性而造成教學上不必要的低水平重複區別開來。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抓緊教學改革,主要強調加強基礎,培養能力,因為基礎理論教學是保證人才適應社會需要,適應未來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是知識和能力的基礎。因而改革課程結構體係的主要立足點應當是加強基礎理論。
我們打算第一層次的基礎課抓數、理、化、外語、計算機和政治理論課。這幾門課怎麼加強,怎麼改革,各係和教研室都要認真進行研究,製訂出規劃,學校也在組織力量,進行研究。
第二層次的技術基礎課程,對理工科學校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前幾年,技術基礎課減學時的改革搞過一些。這些課程的改革,我考慮從以下方麵著手。首先從現有課程結構進行比較係統的改革,要經過歸納,更新,提高,同時再開設一些新的技術基礎課程。例如“現代設計方法”、“信號與係統”、“控製理論”、“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工程科技及管理基礎”、“電子電路基礎”等。這些課程,哪些作為係、專業的必修課,哪些作為選修課,大家要研究,對教材、師資、實驗室建設都要提出具體規劃,學校將重點扶持。
第三類是專業課。專業課要能反映當前新的趨勢,並注意拓寬知識麵,應較大幅度減少講課學時,提倡啟發式教學方法,增加大型實驗環節,提倡自學、文獻閱讀,注意自學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隨著課程結構改革的展開和新開設課程的需要,教材建設要及時跟上。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彌補教學過程中其他方麵的不足。今後我校對上述課程,都應有自己的特色和要求的教材,以滿足教學的需要,我們也要製訂出教材建設的規劃。
2.加強實踐環節,注重能力培養
對學生培養能力的重要性,大家都有所認識,但做起來差距很大,一是在理論教學和實踐環節產生矛盾的時候往往擠占實踐環節;二是如何克服人力、物力和財力條件的困難,這些條件是需要的。目前,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大致為實驗教學中低水平重複,理論教學時數擠掉實驗教學時數,實驗開出率太低,學生真正動手機會少;設計類專業不搞課程設計,理科專業不搞課程論文;實習大綱要求不明確;畢業設計(或論文)中沒有達到全麵訓練要求等等。這些現象,主要是轉變教學思想,整頓改進教學組織工作的問題,涉及人、財、物的問題。關鍵還是事在人為,有了決心,上下協力,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最近我們了解到化學係把四大化學的實驗串起來設立化學實驗一、二、三,這種嚐試無疑是一項有意義的改革,從培養能力要求出發,係統地設計實驗。過去物理係、機械係都有過類似的改革,效果較好。今後其他各係也可以根據各自課程體係,係統地考慮,把實踐教育的安排問題當做一個專題進行研究、安排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