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浙江大學集會,隆重紀念忠誠的愛國主義者,我國近代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浙江大學的老校長竺可楨先生100周年誕辰。
竺可楨先生1890年3月7日出生在魚米之鄉———浙江寧紹平原上的一個重要集鎮———東關鎮。當時,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瓜分中國。在他年幼的時候,目睹喪權辱國之恥,身受兵荒馬亂之苦,心靈中就萌生了發憤讀書、為拯救祖國出力的信念。1910年,年青的竺可楨先生抱著振興中華的宏大誌向,遠涉重洋,尋求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的道路。他認為中國應以農為立國之本,因此選定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學習農業科技。當他感到美國的大農業與中國的小農經濟不相一致時,又改學當時剛新興的氣象學,從而轉入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係,潛心攻讀氣象學。盡管他身在大洋彼岸,仍時刻關注祖國的命運,關注祖國所發生的災難性的氣象動態。竺可楨先生作為最早出國研究氣象學的研究生,深切感到應該把學得的理論知識用來解決祖國的實際問題。在他28歲獲得博士學位的當年,就毅然放棄在美國可能獲得的豐厚的物質待遇,回國服務。他滿懷報效祖國之心,欣然執教於武昌高等師範學堂(即武漢大學前身)後又轉任南京高等師範學堂(即東南大學前身)和南開大學,從事地理學和氣象學的教學。1919年,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使竺可楨先生的愛國心與科學精神得到新的發展。他以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撰寫文章抨擊時弊,揭露迷信,啟蒙愚昧,希圖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來改變社會麵貌。當他看到祖國各地旱澇災荒頻呈,台風年年肆虐,便大聲疾呼設立氣象台。盡管當時反動派當局腐敗無能,經費短絀,障礙重重,但主要由於竺可楨先生和他的同事們艱苦不懈的努力,經過八九年的苦心經營,才使中國的近代氣象事業得以一定的發展,從而打破了帝國主義勢力對我國氣象事業的壟斷,改變了以往仰賴外人的局麵。
1936年,正當民族危亡、國土淪喪的嚴重關頭,竺可楨先生受命肩負浙大校長的重任。他懷著對袓國、對發展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熱忱,以他崇尚“求是”、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勇氣,在艱難險厄之中,嘔心瀝血,傾注全力,為培植中國的科技人才,推進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竺可楨先生擔任浙江大學校長的13年,是浙江大學曆史上重要的發展時期。特別在外敵入侵之時,他率領全校師生,從杭州出發,冒著戰火,輾轉西遷,行程萬裏,曆盡艱險,最後到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等地,堅持辦學7年,不僅彙集和保全了眾多的教授學者,培植了數量可觀的優秀科技人才,而且使浙江大學從此崛起為全國著名大學之一。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動員和影響了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之後,他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的領導職務。
早在30年代,竺可楨先生就一再指出,近代科學的目標就是探求真理,一個獻身科學事業的科學家,為了追求真理和忠於真理,就必須采取不盲從、不附和、不武斷、不蠻橫的實事求是態度。竺可楨先生是實踐“求是”的楷模。新中國成立前,他向往光明,堅持真理,伸張正義,不顧個人安危,公開揭露並譴責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無辜學生的罪行;“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中,他尊重曆史事實,不怕打擊報複,旗幟鮮明地宣傳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事業的光輝成就。他的一生跨越了幾個時代。他認識到隻有實現社會主義製度,我國才有發展科學技術的廣闊前途,隻有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才能走上繁榮富強的康莊大道。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科學研究。在實踐中,他的思想發生了飛躍。1962年,72歲高齡的竺可楨先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終於從一位愛國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戰士,正如他自己說過的“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他作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在科技戰線的崗位上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