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積極麵對科技挑戰(1 / 2)

一、科技工作在學校工作中的地位

人類的曆史上出現大學教育以來,大學的職能是傳授知識、發展知識兩個職能,具有兩個方麵:一是歸納條理,向學生傳授;二是高級人才基地,對自然未知進行探索。

培育、維持一支高質量髙水平的師資隊伍,在校內形成濃厚的科研學術環境,形成教育學生、培養人才的好環境。沒有科學研究,對發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也是不可思議的。

浙江大學無論是從學校建設發展、經濟實力、辦學條件等綜合實力來看,科技工作是一個很重要的依托。五六年前,浙江大學清產核資的總資產數為1億,今年據統計有5億,這個資產總數的來源主要靠科研經費來源,科研水平決定了學校資產的增長。科研和教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兩個中心,是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才服務的兩個方麵,這是基本認識。科研的成功經驗在於抓住了學校工作的兩個中心,為培養人才這一根本服務。

二、學校科研工作的基本經驗

近年來,校內校外都有一個公正的評價,浙大的近幾年是曆史上提高最快的時期,這也是各位係主任、所長以及廣大的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的結果。

這幾年,學校認真貫徹中央關於科技工作的戰略方針,從單純的學術研究走向了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已成為全校師生的共識。同時浙大教師主動承擔國家級重大項目,承擔起國民經濟建設中解決重大問題的責任。學校的理工科瞄準學科前沿和有重大理論背景的學術方向,長期以來堅持探索,有的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由於堅持了這一條,浙江大學的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的科研經費都有了極大的上升。其中連續幾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請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三名,論文和論文引用也排在較前列。

堅持教育與科研結合,人才培養與科研工作緊密結合的方針,現在研究生已成為科研戰線的有生力量。在學術骨幹的帶領下,學校已逐步形成了一支既有高瞻遠矚的學科帶頭人,又朝氣蓬勃、有前途的流動的年輕研究隊伍。學校研究生招生數現在已達每年900名,在國內同類院校中屬於第2位。研究生培養的經費主要也是來自科學研究。

學校上下已達成共識,逐步形成行之有效、較為符合科研發展規律的校內科研管理體製。係、所分開,係管教育,二級學科建所,建立所長負責製,成立以學術核心為主要成員的所務係主要發揮規劃、評估、聘任的職能,項目立項、執行、用人、成果轉移等基本上由所長自主決定,給學校科研帶來了新的活力。現在全校有90個研究所,近20個所的經費超過350萬元,形成了一定規模,13—14個研究所經費超過了100萬,有些所已形成所內硬環境和軟環境,有所務秘書、機房、資料等公共設施,有的所在國內外建立了廣泛的聯係,這是重要進步。在所(室)實運轉基礎上,還形成了合理的學科發展的梯隊,上有學術帶頭人,中有理論骨幹,下有青年教師,保證了學校每年1000多個項目的順利完成。還有的所在國家、省的支持下,與地方協作建立了一批研究基地,這也是浙大的優勢。

貫徹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探索產、學、研三結合道路與校辦企業結合,通過科技轉移、科技入股、聯合辦廠等多種形式,形成上有科研梯隊,下有企業網點輻射的網絡體係,有的已見成效,這是我們出路的所在。

通過改革,在校內逐步建立了有利於調動科研積極性,有利於增強凝聚力,有利於所(室)實運轉的校、係、所支撐體係。學校成立了法律事務所、專利事務所、外貿公司、杭嘉湖公司、科技開發總公司等;設備處部分轉入企業運行,為科研改善物資服務;還改革了研究生招生體製,允許招收委培生;開放了科研校產流動編製。但是機製還不完善,發展有待平衡,今後要自覺地推廣經驗。

三、我們麵臨的挑戰與對策

麵對當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戰,形勢非常嚴峻,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前沿學科,對全球經濟,對環境、資源有很大影響。

①生命科學與生物工程:遺傳基因工程;

②信息科學技術:電子、生物、信電;

③新材料:結構材料、高分子材料、複合材料、功能材料、納米材料;

④能源領域:煤、石油利用轉為核能、氫能、太陽能、生物能的利用,氫能為突破方向;

⑤環境科學與工程:汙染問題;

⑥空間技術領域:特種材料生成;

⑦海洋技術:海洋資源開發。

上述科技革命領域是今後競爭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