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談高校學科建設的內部組織與實施(1 / 3)

學科建設是學校的基礎工作,學校是執行學科建設的一個主體。國家對學校的要求是一個總目標,希望浙大在下世紀辦成一流大學,為國家提供更多更高質量的建設人才,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能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企業的一個重要的支撐點。這是國家的總體要求。但是要實現這個總體要求,學科建設作為校內的基礎性建設,就要考慮怎麼來組織實施,這裏有學校的責任,有係的責任,有所的責任,有每個領導的責任,有每個教師的責任。我想是否可以分層次地來思考。

第一,規劃、評估、聘任。

客觀的規劃與評估看來主要責任在學校和係。全校的布局當然要校一級來抓。一級學科範圍內的布局主要應該由係學術委員會在係主任領導下,以係的高職稱人員為主體,廣泛征求各方麵意見來考慮。在執行過程中的質量、目標的實現,好壞與否的評估工作也應由學校和係來負責組織。因為係基本是按一級學科建立的,或者說絕大多數是按一級學科建係的,我們有條件這樣來做。做這項工作的當然不是光靠係主任一個人,光靠校長或者是副校長幾個人,主要還是要由校、係兩級領導機構,依靠專家,包括校內校外專家來進行規劃的研究、谘詢與評估工作,作出判斷,作出決策,作出聘任。

第二,學科建設的執行人、執行單位。

我認為學科建設的執行人、執行單位應該在二級學科,在研究所。係的範圍恐怕太大,要去執行某一個學科建設的話,係主任要管的麵太寬,是有難度的。執行單位應該是在所一級,學校實行的是研究所所長負責製,或者學術帶頭人負責製,有所務會議,所下麵可以有研究室,當然可以同時兼有教研室,也可以所下麵直接領導研究組。這就是學科建設的基層細胞。科學院裏麵有許多所,有的所有3000餘人,它實際上是一個行政管理單位,所長好像校長一樣,是個家長,什麼事情都要操心都要管。他沒辦法去執行業務領導,最多隻能執行學科規劃的工作,無法執行學科建設的工作。

學校裏過去是教研室,它是以教學為主要任務的一個組織機構。這當然是發揮過曆史作用的。但是現在學校要變成一個研究教學型的大學,既要做教學工作,又要做科學研究工作,而且進行高級人才的培養,更多地要依賴科學研究的進程來實施。研究生離開了科學研究,怎麼進行研究生的教育?所以,學科建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符合教育、科學研究內在規律性的組織機構。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給所長以職權,但對研究機構的設立,所長沒有權。所長毛遂自薦說我願來建個什麼所,這是不現實的。首先是上麵有個藍圖,要建設發展一個什麼樣的所,然後全世界招聘,招聘來以後,請你去做所長。你可以提出具體的方案來,或者在競選所長的時候,或者在應聘的時候,可以作報告,講自己的藍圖和規劃。這個規劃如果跟國家或者是跟學校總體規劃相一致,條件也適合,人家就聘任你,聘任以後給職給權。學校裏一般給的條件,一是給固定編製。給了固定編製以後請什麼人由你自己定,當然有的還附有規定,要符合條件。比如說你的秘書一定要符合秘書條件的人進來,隻不過人事部門審核和備案而已,一般是不駁回的,你有用人權。二是給空間,一開始就談好給多少房子。三是給啟動經費作為起步。諾貝爾獎獲得者到美國,他要價700萬美金,人家也滿足他了。我們這裏做不到,但總是要有一點。四是最重要的,所長有發展權。這些基本的東西給了以後,他要有發展,開展科研教育,培養研究生,也就是在國家的法律框架內,在學校總體條塊的框架內,他有自主發展權。如國家給5個編製,但他後來發展到100個了,其他的95個是他聘用的,聘用了以後,他來負責發工資,協調他們的關係來組織做課題。實際上是計算機分布式係統,或者是社會科學裏麵的分級管理體製。所以校長或科學院院長要操心的,實際上是管好下麵的係主任或所長。所長來考慮在學校規劃之下他本學科的發展。當然我這裏講的是人格化了。國外的確是自然人,作為所長,有的權力比較集中,但是也可以考慮不一定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人的聯合,有一個群體,發揮集體的作用。我想這也未嚐不可。這要根據學科的實際情況來考慮。國外也有各種不同的模式,日本是講席製,德國是所長負責製,基本上是一個人。德國大的所也有幾個人在一起合夥的。馬普學會的研究所,是由幾個室主任共同領導的,成立一個所務會議。所長是放在所務會議之下的,所務會議集體討論決定,所長去執行,與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年,學校有點發展,我總感覺到我們除了經濟杠杆以外,很重要的一條,是成立了以二級學科為主的研究所,雖然還是在萌芽之中,各研究所情況也不一樣,有的所是獨立實體,有的所是個“聯邦”,但畢竟有了90多個研究所了,所長至少有了發展權、空間權,也核定了一部分編製,現在又有了一點流動編製的用人權,所以發展會快一些。我覺得在這一個組織模式下麵,要逐步跟世界接軌,否則無論同國內的同類大學競爭也好,同國際的同行競爭也好,是不可能的。因為人家是有“師長”、“團長”,帶領著一支隊伍在那裏向自然界作戰,僅是靠“散兵遊勇”,這怎麼行?再有聰明才智,有時候冒一下是可能的,但要達到一流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希望浙大能在學科建設方麵思路更清楚一點,或者說在發展過程當中步子更堅定一點,措施更有力一點,能夠充分發揮所一級的領導作用,走出自己的道路來。而這個道路也是許多發達國家科學研究機構經過100多年走出來的道路,是符合客觀規律性的。當然不一定搞“一刀切”,可以允許各所之間的組織模式有所區別,有的所下麵可以有室,有的所下麵可直接是研究組;有的所可以所長比較穩定,也有的所可以實行所長輪流坐莊,比如搞一、二屆,然後換一換。但是學科建設要搞上去,光靠學校集中統一領導是不可能的,一定搞不好的。給你搞好一兩個有可能,你要搞好一片,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校長的知識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真正的學科建設的執行者,它的力量所在是學科內部,是在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