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種新的工程教育觀
造就現代工程師,離不開現代工程教育。在國外的一些當代教育文獻中,凡是用到工程教育(Engineering Education)的地方,往往用“工程教育與訓練”(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T raining)來替換,還有的人幹脆將工程教育改換成“工程形成”(Engineering For‐mation)。如果不留意,還以為是作者的遣詞用字技巧。但細細地品味起來,這倒並不是一種無關宏旨的同義詞轉換,其中蘊含了工程教育觀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改革就是要用新概念來替換舊概念,概念乃是思想的結晶。正如美國比較教育學家諾亞(H 。Jonah)所說的那樣,“科學研究一種現象的最深遠的結果似乎是,識別一種新的較有力的術語定義,盡管其有較多的局限”。
一般而言,以往的工程教育不是工程教育有餘、工程訓練不足,就是工程訓練有餘、工程教育不足。但事實表明,這些工程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工程師不是難以較快地適應工作,就是缺乏職業轉換能力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背景知識。一言以蔽之,他們都不太符合現代社會對工程師素質的全麵要求。也許,正是基於這種原因,現代工程教育愈益強調教育和訓練對工程師培養同樣都是不可或缺的,不應厚此薄彼。在“工程教育與訓練”這個短語中,“教育”主要指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一般能力和發展為工程實踐所必需的個人品質;“訓練”主要指工程實踐,包括實驗、實習、設計和科研,從中訓練學生的工程意識,培養學生綜合多方麵的限製因素來研究、設計和製造的技能和能力。如果將“工程教育”與“工程訓練”割裂開來,理解為前後有別的兩個階段或過程,那就不正確了。為了避免誤解,英國工程學家卡特(R 。G 。Carter)采用“工程形成”這個概念,將工程教育與工程實踐訓練統一起來,並且指出工程形成是“學生既在大學又在工業中學習的同一過程”。即是說,將書本學習和實踐學習結合起來,使得周密安排的工程實踐訓練成為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依據什麼樣的環境最適於特定學習的原則,來決定用於大學和工業的相對時間比例。因為,撇開其他不言,在工業環境中能夠很好地完成一部分教育功能,例如由企業指派富有實際經驗的工程師可以講授經濟學、行政管理與企業計劃;同樣,在大學裏也能夠完成一部分訓練功能,例如通過校辦工廠或實驗室。但在目前階段,不論哪一個國家,要將這種理想的教學計劃付諸實施,還有重重困難,特別是安排學生到工廠實習和工作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不管怎樣,教育與訓練已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至少在觀念上已構成了一個整體。
“工程教育”經由“工程教育與訓練”到“工程形成”,我們認為上述的觀念變化似尚未窮盡Formation的含義。Education源自拉丁文Educare 和 Educere。Educare 意為“培養”;Educere 係指“引發”。從Education構成看,兼有培養和引發的意思,即是說教育要因勢利導,使學生的稟賦充分發展。T raining,其意是“訓練、教練、培養”。在古漢語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訓,說教也”。“教育”和“訓練”的本義保留至今,並與Education和T raining含義吻合。而 Formation 的含義是形成、組成、成長、發展。可見,這三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它們的目標都是“發展”或“形成”,或者說使學生成才。不過,前二者的主導者是教師,後者因無“引發”之意,其主導者可以說是形成者本人,但並不排斥教師的參與。
通過詞義的比較,我們認為,Formation一詞除了上述的將教育和訓練統一起來之外,還有兩方麵的含義:其一,“以教師為中心”的轉變,具體地說即由統一的集體教學轉向多樣化的因材施教;由以教師灌輸為主的教學轉向教師啟發式地教和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由教師示範證明、操作轉向學生創造性地探索和實驗。其二,是全麵培養工程師的素質。我們過去的工程教育對工程師的個人品質的發展重視不夠,正如博爾頓(B 。Bolton)等人所指出的那樣,“忽視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是工程教育的致命弱點”。我們認為,工程教育不僅要培養專家,而且還要培養人。但一個人的個人品質光靠幾門公共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還需要執教者的為人師表和潛移默化作用的發揮,更需要學生自己在學習和社會實踐中磨礪意誌品格,不斷開拓創造,主動承擔起社會的責任。Formation的用意或精髓也許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