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中國工程教育麵臨的挑戰與對策(1 / 3)

工程和技術在當代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由於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加之工程實踐自身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一切都對工程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的大學、工業、工程界和政府深知這種挑戰的緊迫性、嚴重性和複雜性,紛紛尋求工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對策。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地區間、行業間發展很不平衡,產業與技術結構錯綜複雜,工程教育麵臨的要求和問題更紛繁、更複雜。此外,工程教育還麵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製改革中提出的種種難題和挑戰。能否抓住這些機遇和挑戰,及時地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能否有效地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將會直接影響90年代乃至下個世紀初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一、工程教育麵臨的需求變化

當前中國工程教育麵對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急促而又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來自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經濟體製的根本轉換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這些變化對工程專門人才的數量、質量和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務,將直接影響工程教育今後的改革方向、發展方向和進程。

產業結構是經濟結構的主要內核。從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來看,近40年來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巨大。其中第二產業發展迅速,到60年代末超過第一產業而居第一位。但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的比重變化甚微,始終在20%上下,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這表明中國現有產業結構是由於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重工業優先畸形發展的結果,也預示著今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將是著力發展第三產業。實際上大力發展商業、金融、旅遊、信息、法律、會計等第三產業,不僅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也是進一步發展第一、第二產業的需要。據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預測,今後30年中國產業結構還將有重大變化。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繼續遞降,第二產業由升轉降,第三產業迅速遞增。很顯然產業結構的轉型和技術構成的提高,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興起,對工程教育特別是工科院校的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將會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中國曾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1978年以後,開始經濟體製改革,至1992年,則進一步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經濟體製的根本轉換必然要求教育體製與之相適應。中國工科畢業生的最大用戶———國有企業經營機製的轉換,對工程教育也將產生重大影響。隨著改革的深化,企業將從政府的保護傘下解脫出來,一方麵具有經營自主權,另一方麵也麵臨市場競爭帶來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科技競爭、人才競爭。今後國有企業對工程專門人才勢必有更大的需求、更高的要求,在專門人才聘用上也將與其他經濟成分一樣更注重效益。

現代科學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主要表現在:學科迅速分化,同時綜合性的邊緣、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不斷湧現,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不斷問世;研究成果轉化為新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市場對科學技術的需求反饋到實驗室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相比之下目前後者對中國來說更具挑戰性。全世界121個國家中,中國的科技水平至少在20位以前,而人均國民收入卻排到100位,即倒數21位。這種反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科技成果的經濟轉化率比較低。據統計,中國大約有80%以上的科技成果沒有在生產中充分發揮作用;得到應用的科技成果,其推廣麵占適用麵的比例也顯著偏小,工業一般低於20%,農業甚至低於10%。因此,加速知識“物化”和科技“轉化”應是目前中國科技體製改革的關鍵目標。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一方麵需要依靠科技知識的持有者自身的“活化”來實現;另一方麵要求工程教育注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方麵的人才,他們將不僅是工程專門人才,而且也要具有企業家的某些重要素質。

二、工程教育規模應有適度發展

1952年院係調整以後,中國工程教育集中在工科院校。近10年來,雖然對學科專業結構作了較大的調整,這種格局已經有所變化,但工科院校仍然是中國工程教育的主力軍。1991年全國工科院校286所,其中大學、專門學院213所,專科學校73所。大學、專門學院中,151所院校有碩士學位授予權、71所院校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無論從工科學生數還是占高校在校生數的比例來看,中國工程教育規模都是相當可觀的。高校在校生中工科學生的比例,歐洲為1/10,日本為1/5,中國則為1/3.此外,中國還有近30萬人在接受工科成人高等教育。

但是,中國是一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不論從每萬人口擁有研究開發(R&;;amp;D)科技人員數來看,還是從工程技術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來看,現有工程教育規模不是大了,而是小了,遠遠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目前中國每萬人口擁有R&;;amp;D科技人員數約為20人,不到日本的1/3.1991年全民所有製企事業單位共有工程技術人員502暢4萬人,平均每萬名職工有工程技術人員471暢1人,專職比僅為4暢71%。鄉鎮企業的專職比則更低。1991年全國鄉、村兩級企業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曆的人才2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155萬,分別占職工總數的0暢42%和3暢2%。專業技術人員總量嚴重不足,專職比低,學曆層次低,已成為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製和鄉鎮企業再上台階的主要障礙。

近年來,中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時期。1992年經濟增長為12暢8%,1993年增長13暢8%,以後還將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但是,現今中國經濟增長來自技術進步的因素僅占30%左右,大大低於發達國家的60%—80%的水平。中國R&;;amp;D經費占G N P的比例僅為0暢7%左右,大大低於日本的2暢8%和韓國的1暢8%。更成問題的是,中國R&;;amp;D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R&;;amp;D經費支出中企業隻占44%(日本、韓國為70%—80%),R&;;amp;D人員中企業隻占37%(日本、韓國為60%以上)。所有這些均表明,目前中國產業技術水平落後,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低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金和勞動力數量的投入,還沒有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隨著經濟體製改革深入,國內外經濟競爭加劇以及交通、能源等“瓶頸”製約增強,企業若再不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就難以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經濟高速增長也難以持續下去。這一點正逐漸成為企業的共識。因而,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日漸旺盛。高校畢業生分配開始出現供不應求,如,1992年浙江大學畢業生分配的供需比高達1∶5暢5以上。

高等教育規模如何發展,有多大的發展,在這方麵中國曾有過沉痛的教訓。過去一提發展,就隻講需求,不講可能,隻求數量,忽視質量與效益,盲目地增設高等學校。這種外延式發展方式,導致相當一部分高校長期陷於規模小、條件差、效益低的困境。1992年中國高等學校共有1054所,在校生平均規模2161人,約有1/3的高校不足1000人。1991年工科院校在校生平均規模2764人,雖然高於全國高等學校平均規模,但仍明顯低於3000—4000人的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