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慶
摘要 本文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為基礎,以大學生使用者為例,探討了SNS網站用戶個人線上社會資本的獲得問題。通過對SNS網站使用者個人的能動性、結構特性、外部環境及製度因素等方麵的分析,本文建構了SNS網站中個人線上社會資本的獲得模型。研究結果顯示,在SNS網站中,傳統社會中個人的社會地位所帶來的結構優勢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網絡的“去中心化”影響依舊存在;被調查對象的使用目的首先是維係原有的關係網,其次為拓展人際網,其關係拓展模式以“認識朋友的朋友”為主,而不是認識誌趣相投的陌生人;歸屬需要感強的人會更傾向於使用SNS網站,而使用者會因為排斥恐懼(害怕因為不當的言行而被排斥)而減少SNS網站中交互性功能的使用;跨越型社會資本的獲得同時與SNS網站的使用偏好和使用強度相關,但緊密型社會資本的獲得僅與SNS網站的使用偏好相關,SNS網站的使用強度對其影響不大,相對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獲得緊密型社會資本。此外,個人的人際溝通能力越好,也就越容易獲得社會資本。
關鍵詞:SNS網站,社會資本,使用與滿足
2003年3月,SNS網站在美國悄然興起,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裏風靡北美,網站用戶規模迅速攀升。Myspace在成立不到3年的時間裏訪問量躍居全美前五,而Facebook——這個由哈佛大學的學生創建、主要服務於大學生的SNS網站,在上線3年後擁有超過2100萬的注冊用戶,每天的頁麵點擊量達16億(Needham&;company,2007),在全美網站排名中位居第七名,市值達150億美元。巨大的經濟升值空間,刺激了SNS網站的發展,也引爆了世界範圍內的SNS熱潮。國內的“SNS網站”興起於2003年,直到2005年,校內網(現更名為人人網)、占座網、5 Q網(後與校內網合並)、海內網、豆瓣網等一係列以SNS為特征的網站的成立,才真正標誌著國內的SNS網站的發展進入正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1月發布的《2009中國網民社交網絡應用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的SNS網站數量已逾千家,社交網站的用戶規模已經接近國內網民總數的三分之一。CR‐Nielsen的CR‐NetRatings(網絡流量監測係統)的監測結果也顯示,2009年9月,國內個人及社交類網站的網民周覆蓋範圍僅次於搜索及分類目錄、綜合門戶,排名第三;而在總訪問次數和總訪問停留時間方麵,個人及社交類網站已經躍升到第二位,社交網站已經成為廣大網民休閑娛樂、獲取資訊及傳播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SNS網站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躥紅,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對SNS網站的研究也成為網絡傳播研究的新熱點。搜索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庫,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關於SNS的論文數目呈直線上升趨勢,尤其是2007年以來,對於各大SNS網站,尤其是Facebook、Myspace的研究顯著增多。綜觀已有的SNS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英語類的國際期刊、會議論文)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研究是以英語類SNS網站為研究載體的,如Facebook、Myspace等美國的網站(Kyung‐Hee Kim,Haejin Yun,2007),對於其他語種的SNS網站或者是美國以外的SNS網站的研究很少。我們也注意到Facebook、Myspace等西方社會的主流SNS網站在日本、中國這樣的東方社會的訪問量卻遠不及本土的SNS網站。撇,開語言因素,標榜“展現自我、開放”的Facebook、Myspace的西方SNS網站在東方社會是否會出現水土不服?是否存在著SNS的文化壁壘?SNS網站在東方社會是否會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不同種族的人群在使用SNS網站方麵是否會存在不同?不同的民族文化會孕育出不一樣的社會,對於某種社會現象的研究,如果隻是局限於某一個層麵,勢必會帶來一些“偏見”,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無法在這些研究中體現,由此對非英語SNS網站和美國之外的SNS網站的研究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關係社會中,而這也是本文的出發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