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自我呈現由外而內展開。從各個階段來看:由話題、生活式的揭露逐步進入到心情、分享式的揭露。可見,呈現是由表麵特質進入到知覺,再過渡到情緒、感覺的層麵。因為這類同居者往往較重視彼此心靈的溝通,在探索期了解對方的時間較長,能夠相互理解,所以關係較為穩定。
其次,雙方在關係建構時偏向於真實的自我呈現。從受訪者的經曆來看,他們通常會聊一些生活周遭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感想,甚至是對時事的討論等,透過意見的交換,可以了解對方的想法、與自己的差異性等。他們在彼此麵前可進行負麵情緒的表露。白開水與同居對象會手寫書信往來,長時間累積起來這種信任感與依賴感,讓他們沒必要掩飾自己,從而呈現相對真實的自我,雙方是“心靈同居”。
綜合受訪者的網絡同居關係建立和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網絡同居關係的發展脈絡:在網絡同居的主題下,親密關係在同居雙方的呈現與互動下,依循觀察和探索、頻繁互動、穩定交流等階段逐步構建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路徑僅是依據本研究的十位參與者的同居經曆歸納總結而成,並非相同類型的網絡同居關係都會依循相同路徑發展,比如,有的使用者從關係建立可能直接跳至見麵,或者因某種原因,關係到達某一階段時互動突然中止。但本研究旨在探討網絡同居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強調的是一段完整的親密關係的構建,所以僅是提供一個較為固定的模式來簡化同居雙方的互動行為。
四、結果與討論
社會資訊處理觀點中的親密關係發展步驟為:預期未來互動→減少不確定性→自我揭露、尋求資訊→關係發展→關係延伸→親密關係,這種觀點被用來剖析各種網絡關係主題。然而,綜合前文的研究分析結果,在網絡同居情境下,這種線性發展模式是否過於理想?
具體而言,通過對訪談資料的分析,我們發現網絡同居的參與動機大致分為如下五類:交朋友、遊戲心理、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現實生活的延展。其中,較多的受訪者以“交朋友”為動機。有了這些發展關係的動機後,他們通過“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來展現自我訊息。同居關係建立起來之後,因著不同的目的,這個過程體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表現為三類發展路徑:網絡戀愛、朋友之戀、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並且,雙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動頻率隨著關係的發展逐漸變化,我們依此將關係建構過程分為探索期——同居蜜月和磨合期——同居家人期。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它將互動分為四階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換、穩定地交換。
接下來綜合網絡同居關係的建立和發展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自我呈現的變化,以對照本研究的主題,依研究發現提出理論上的相互討論。
1.網絡同居關係的發展:探索——蜜月與磨合——家人
網絡同居中的互動有別於一般網絡交友的互動模式,一旦兩人決定一起同居,隨即關係就會變成一對一模式,而這個模式可以讓所有用戶清楚地知道哪些用戶已經同居或是仍處於單身中。雖然不同類型的親密關係構建過程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遵循如下發展模式:在探索階段,互動雙方會進行較多的溝通與揭露,關係發展會朝向友善的互動,並開始產生親密感。對於快速進入建立同居關係的人來說,這一階段持續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因為他們可能在同居之前對彼此的認識非常少,本就打算在同居後再作進一步了解,因此需要交流和磨合的麵向較多,比如興趣愛好、個人經曆、個性、交往習慣等等;而對於認真了解對方之後才決定同居與否的受訪者來說,這個階段可能就非常短,僅是探索網絡同居生活需要達成的生活公約等。一般來說,此階段同居雙方會聊一些與生活有關的話題或自己的看法等易於維持關係的自我揭露,而對於渴望發展精神戀愛的人來說,在此階段已涉及親密話題。除了話題的交流之外,兩個人通過對公寓小屋的布置,加強感情的溝通與彼此的了解,比如,通過房子的布置來向對方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對方呈現自己對這份感情的期望,從而引發對方的表露。這種行為可以發生在整個同居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