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8章 第二次工業革命:全球性影響(7)(2 / 2)

21世紀是一個有巨大潛力和挑戰性的世紀。曆史學家如果離開了水晶球,就難以預測事情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但是他們能夠有依據地準確預測,21世紀是充滿一切可能的世紀,既非烏托邦的,也非反烏托邦的。事實證明,可能性要想成為現實,要靠具有崇高品質並且富有聰明才智的人類,而不是依靠宿命。正如培根的“劣性”理論,如果提前預想可能被創造的價值,那麼創造力就提供不了確定的東西。在以後的日子中,這種趨勢或許會讓羅素“人類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的格言成為真理。與這種可能性有關的,還有一位英國哲學家伯克,他曾經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善良人的沉默和無動於衷,造就了邪惡的成功”。

善良的人如果不沉默或選擇做事情,他們應當做什麼?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至理名言可以引導我們。愛因斯坦晚年尤為關注他所熱愛的科學的存在理由。20世紀,愛因斯坦再三強調幾個世紀前培根就論證過的基本倫理假設。對於培根來說,科學是可以“讓生活得到好處,並且被利用的工具”。愛因斯坦也堅定地認為:“來自於思想的創造是祈禱,而不是對人類的詛咒。”

如果隻是為了工作能增加對人類的貢獻,你才理解並應用科學,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隻有關注人的自身和命運,才會對各種科學技術形成持久的興趣。僅僅關注勞工組織和貨物分配,這樣無法解決重大問題。事實上,來自於思想的創造是祈禱,而不是對人類的詛咒。在你的圖表和方程式中,永遠都不要忘記這一點。

愛因斯坦執著地相信,他眼裏的“祈禱”具有成功的可能性,他說過:“在互相摧殘和自我毀滅的殘酷命運下,人類不應該因為生理構成而受到譴責。”由此可見,他堅決反對通過基因提前決定人類命運的建議。

人類瘋狂發展的技術導致他們不斷遭受各種社會問題,雖然人們不是像愛因斯坦說得那樣,天生具有自我毀滅性,但所遭受的各種社會問題中最重要的就是不公平:過度飲食和肥胖現在成為美國人的頭號殺手,但是有些地方的人卻營養缺失,飽受饑餓之苦。當一個窮困潦倒、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女孩兒癱倒在地上,完全沒有自衛能力,身旁的禿鷲等她一死就以她為美食,而美國孩子們正在享受母親的過度寵愛。

我們所在的這個核時代的戰爭也十分嚴重,尤其在1998年5月份表現得最為明顯。在印度進行了五次地下核試驗之後,巴基斯坦立刻有針對性地同樣進行了核試驗。國際社會對南亞核武器競賽行為發起了一片廣泛的譴責,但是,遊行者手裏拉起條幅,對核試驗優點和缺點進行討論,卻是一個讓兩國人民振奮的輿論話題。這種情況充滿了矛盾。

印度人對政府進行核試驗的各種反應全都體現在標語當中,這就證明了愛因斯坦的論點:“人類不願任由殘酷和命運擺布。”換言之,我們可以創造21世紀,而且可以隨時改變它。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政府如遊行者所願,在1998年9月宣布即將簽署反對核試驗的國際條約,這個事實也證明了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