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浴血安齊奧(4)(1 / 2)

南線盟軍乘勢推進,5月24日美軍第5集團軍攻占了距奇斯泰納爾鎮僅50公裏的特拉切納城,法軍也正在翻越萊皮尼山,向阿爾班山區前進。

安齊奧的盟軍也在一步步向外突進,美3師終於推進到了奇斯泰納爾鎮近郊,美第1裝甲師的坦克穿過已是一片廢墟的奇斯泰納爾鎮,駛上了鎮北麵的7號公路,而美加特別勤務大隊也控製了鎮南部的安齊奧至阿爾巴諾的海濱公路,這兩條公路尤其是七號公路是德軍第10集團軍後撤的必經之路,對於處境異常危急的第10集團軍而言是至關重要的退路,美軍第1裝甲師切斷了7號公路,就切斷了德軍第10集團軍與第14集團軍的聯係,也就是切斷了第10集團軍的生路。

5月26日,北上的美軍第5集團軍第11軍先頭部隊與安齊奧第6軍的先頭部隊在海濱公路勝利會師。此時,盟軍幾乎已經完成了對德軍第14集團軍正麵的突破,而且對德軍第10集團軍也形成了合圍,完全可以圍殲這兩個集團軍,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美軍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卻命令第6軍軍長特拉斯科特率主力直取羅馬,僅以美3師和美加特別勤務大隊奪取瓦爾蒙托內,封閉六號公路。特拉斯科特接到這命令也是大吃一驚,因為他明白這樣就會使全殲德軍兩個集團軍的計劃,在即將實現時功虧一簣!但軍令如山,他隻好照辦。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曆山大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都對這一命令表示強烈反對,但克拉克對這些都置之不理,仍堅持命令第6軍主力沿七號公路攻占羅馬。

而德軍統帥部卻將戰略預備隊精銳的“戈林”裝甲師調給凱瑟林,第14集團軍得到這一生力軍的加強後,阻止了盟軍對“愷撒”防線的進攻,但盟軍擁有兵力和技術裝備上的絕對優勢,突破“愷撒”防線是遲早的,因此凱瑟林決定果斷放棄:“愷撒”防線主動後撤。

5月30日,美軍第36師突破了“愷撒”防線,而法軍也從阿爾班山區以西威脅著德軍的側翼,隻要美第6軍扼守住六號公路,就可全殲德軍兩個集團軍,但由於克拉克的愚蠢命令,使幾乎成為甕中之鱉的德軍得以突破美3師的阻擊,揚長而去。

5.突破“古斯塔夫”防線

美第6軍對羅馬的進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德軍後衛部隊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斷進行遲滯作戰,第6軍不得不一路粉碎德軍的頑抗,奪路前進,推進十分緩慢。

6月2日,凱瑟林不願背上破壞羅馬這座歐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軍撤出羅馬,並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在撤出羅馬時,沒有破壞城市設施,甚至連台伯河上橋梁都未破壞,保全了這座曆史名城。

6月4日,克拉克率領美軍第6軍進入羅馬,受到了羅馬人民的熱烈歡迎。

德軍兩個集團軍殘部退至從聖馬力諾到卡拉拉一線的“哥特”防線,繼續作戰。

戰爭結束後很多年,亞曆山大仍對此耿耿於懷,在回憶錄裏他這樣說:“我一直向克拉克將軍保證,一定讓他的部隊占領羅馬。我隻能這樣認為,他的這一決定與其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還不如說是受到沽名釣譽的動機所支配的!”

安齊奧戰役,盟軍傷亡約4萬人,德軍傷亡約2萬人,被俘約1萬。盟軍突破了德軍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並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羅馬,為全殲意大利境內的德軍,解放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礎。

安齊奧戰役經過將近五個月的苦戰,盟軍終於突破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古斯塔夫”防線,並占領了羅馬,基本實現了戰役企圖。但在戰役初期,盟軍一度險些被德軍趕下海,幾乎到了失敗的邊緣,加上整個戰役時間拖遝之久,人員傷亡之重,物資消耗之巨,可以說盟軍的勝利毫無值得誇耀之處。

很多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曆史學家都認為發動這樣一場有限登陸戰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安齊奧戰役最堅決的倡議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出發點是不願在諾曼底戰役準備期間近半年之久的時間裏,盟軍在地中海戰區擁有重兵卻無所作為,他希望通過組織這樣一場登陸戰,來吸引德軍注意力,牽製分散德軍在法國的兵力,為諾曼底戰役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