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的初步勝利,切斷了孟拱、加邁之敵的後勤補給線,大大鼓舞了新22師和新38師對日軍的正麵進攻。5月底,新38師將瓦蘭之敵團團包圍,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進。6月1日,新22師攻克馬蘭高地,立刻向加邁發展進攻;16日,占領加邁,殲敵大部,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率3000餘殘兵,在第53師團主力的接應下倉皇向南逃竄。6月25日,新38師攻克孟拱,殲敵1600餘人。
但是,奪取密支那城區的戰鬥卻進行得十分艱苦。中美聯合突擊隊占領密支那機場後,日軍急忙調派部隊向密支那增援,使該地的日軍從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連續向密支那空運了第14師的第41團、第42團,新30師的第89團、第90團,第50師的第149團,各部隊不斷向日軍發動猛攻。但日軍憑借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美聯合部隊屢屢受挫。
7月以後,孟拱、加邁之敵已被殲滅,密支那成為一座孤城。但是,日軍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負隅頑抗,作困獸之鬥。史迪威第4次飛赴密支那前線,他不得不撤換了指揮官博特納準將,“把博特納一頓臭罵,他叫喊著抗議”。一個月前,他已經撤換了愛將梅裏爾。新任指揮官是韋瑟爾斯。部隊重新進行了城市攻堅戰術訓練,並調整了部署,以第50師、新30師和加拉哈德部隊從三麵圍攻密支那。
7月13日,中美聯合部隊向密支那發起了總攻,很快肅清了外圍陣地,攻入市區,隨即開始與日軍逐個房屋、逐條街道地進行艱苦爭奪。經過20天的激戰,終於在8月3日肅清了密支那的殘敵,占領了整個市區。8月1日,日軍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見大勢已去,用手槍自盡。僅有少數殘敵偷渡伊洛瓦底江,向八莫逃竄。密支那戰鬥,殲滅日軍3000多人,克複了緬北的核心要地,史迪威緬北反攻的作戰目的基本達到。
通過這一階段的緬北反攻,雖然還未最後打通中印公路,但對華空運已大大改善。自5月起,阿薩姆的空運司令部已不必繞道駝峰航線,開始經緬北徑直飛往昆明,空運量明顯提高。5月份運抵昆明的援華物資達1.3萬噸,6月份提高到1.8萬噸,7月份更急速上升為2.5萬餘噸。
緬北反攻作戰,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以殲滅性打擊,消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兵敗緬甸的恥辱。廖耀湘在勝利後,立即致電蔣介石,興奮地談到:“此次敵重武器及軍用車輛遺失之巨,人員死傷疾病轉於溝壑者之眾,狼狽潰散慘狀,有甚於兩年前國軍野人山之轉進。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恥,官兵大奮。”
6.被召回國
5月11日,遠征軍一支先頭部隊渡過怒江,拉開了滇西反攻的序幕。第二天,遠征軍主力分兩路向龍陵和騰衝的日軍第56師團發動了全麵進攻。
史迪威雖然沒有參加遠征軍的指揮,但他為這支部隊的整訓和換裝,為推動這支部隊早日投入對日作戰,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當看到這支中國部隊終於以前所未有的威猛攻勢衝向日軍陣地時,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但由於長期以來,史迪威與蔣介石在諸多方麵意見不和,致使蔣多次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召回史迪威。羅斯福為了美國在華利益,於10月5日給蔣發了回電。這封電報是他和馬歇爾互相妥協的產物,雖然在文字上采用了一些馬歇爾的強硬措詞,但在實質上表現了羅斯福對蔣介石的讓步。電報對蔣介石取消授予史迪威指揮權的協議表示“驚訝和遺憾”,非常體麵地宣布由於中國戰場形勢的嚴重惡化,美國政府不再承擔任命一名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的責任;同時,電報同意免去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職務和管理租借物資的責任。電報隻提出了一項要求,讓史迪威繼續指揮在雲南和緬甸的中國軍隊。
史迪威敏銳地指出:“這是個軟弱的有條件投降。”
盡管史迪威的處境已十分艱難,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熱情、堅韌的精神,密切關注著抗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