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2 / 3)

《黃帝內經》基本精神及主要內容包括: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藏象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預防養生和運氣學說等等。“整體觀念”強調人體本身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同時人體結構和各個部分都是彼此聯係的。“陰陽五行”是用來說明事物之間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論。“藏象經絡”是以研究人體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相互關係為主要內容的。“病因病機”闡述了各種致病因素作用於人體後是否發病以及疾病發生和變化的內在機理。“診法治則”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預防養生”係統地闡述了中醫的養生學說,是養生防病經驗的重要總結。“運氣學說”研究自然界氣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以此為依據,指導人們趨利避害。[1]

編輯本段流傳版本概述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流傳至今。其在隋朝時期的合本(包括了《素問》和《靈樞》)由楊上善整理為《黃帝內經太素》。總而言之,唐代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素問》版本。南宋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靈樞》版本。[2]

《素問》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製。隻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唐朝的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於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並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了。從而成了至今行世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世上還存在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並無變動,一仍王冰之舊。[2]

《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無疑等於自我介紹。後來又稱為《九卷》(見張仲景《傷寒論》序),晉皇甫謐複又稱之為《針經》。再後又有《九虛》(見《高麗史書》、《宋誌》及林億引文等)、《九靈》(見《隋誌》、《唐誌》、《宋誌》等)、《黃帝針經》(見《七錄》、《隋誌》、《唐誌》及新羅國、高麗國史書等)等名。《靈樞》一名,始見於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是知《靈樞》即《針經》也。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者,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至於《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係統,但隋唐以後卻都亡佚了。宋臣林億、高保衡等校正醫書時亦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氏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現今行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隻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現在則都成二十四卷。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並為十二卷亦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於明刊《道藏》本之《靈樞》隻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