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中途島大海戰(1)(2 / 2)

從兵力部署看,“未號作戰”計劃是過去“戰列艦萬能論”的產物。以戰列艦為主力,航空母艦作為支援保護戰列艦的機動部隊。這樣實際上已犯了現代海戰的大忌。因為現代海戰中艦隊實力的決定性因素已經不是戰列艦,而是航空母艦了。單從這一方麵便不難發現:山本的這次進攻凶多吉少。

2.尼米茲以逸待勞打伏擊

珍珠港事件之後,為了恢複美國海軍的元氣和信心,羅斯福總統親自改組了海軍高級指揮機構。平易近人又足智多謀的海軍上將切斯特·尼米茲越過比他資曆深的28個軍官,被提升為太平洋艦隊司令,取代了金梅爾上將的位置。與山本不同的是,尼米茲從珍珠港事件中很快吸取教訓,用航空母艦作為艦隊主力,以4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幾支不大的特混艦隊,巧妙地與日軍進行了連續作戰。這期間尤其是杜立特爾中校率機對東京的轟炸及美日珊瑚海海戰,更是大大鼓舞了美軍士氣,也為航空母艦作戰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以航空兵為核心力量進行海戰的作戰原則。

此外,與山本不同的另一點是,尼米茲執掌太平洋艦隊後,特別注意日軍情報的收集。這一點使他大大受益。

美國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即能破譯日本的密碼。在珊瑚海之戰結束後,尼米茲上將就掌握了日軍將在6月初對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同時發動進攻的計劃。通過破譯截獲的日軍電報,美方不僅查明了參加作戰的日軍部隊和艦隻,而且連各艦隊的航線甚至艦長姓名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尼米茲上將決定將計就計,先在中途島建立海陸空立體防禦體係,然後在海上設置陷斷阱,打擊敵人。與此同時,從5月30日起。偵察機開始在距島700海裏範圍內進行不間斷警戒搜索。但客觀的事實仍然令美國人憂心忡忡。尼米茲能結集起來的海軍力量實在不足以與日本聯合艦隊對抗:除“企業”號和“大黃蜂”號2艘航空母艦外,能夠調集的隻有8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因為在曆經珍珠港慘案後,美軍太平洋艦隊已經損失得差不多了,上述兵力已是其在太平洋的“全部積蓄”。5月21日,在珊瑚海戰鬥中負傷的航空母艦“約克城”號搖搖晃晃地開入珍珠港。由於情況緊急,早在5月28日,“企業”號和“大黃蜂”號由斯普魯斯少將率領先期駛離珍珠港。而“約克城”號則由弗萊徹少將指揮,竟帶著仍在日夜不停地進行搶修的大量技工拔錨啟航,前往中途島東北與艦隊會合後,便進入預定伏擊位置。而美國艦隊駛過時留下的航跡消失不到1小時,日本潛艇就在此布置了警戒線。假如美國人稍慢一步,或日本人稍快一步,中途島海戰的勝負就很難預測了。

由於調集兵力的及時,到6月1日,尼米茲手中已經掌握有3艘航空母艦、8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和約20艘潛艇的艦隊。這些數量與日本龐大的艦隊相比自然是小巫見大巫了。他把這少得可憐的兵力分成兩支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率領第16特混艦隊,包括“企業”號、“大黃蜂”號航空母艦以及5艘重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第17特混艦隊由弗蘭克·弗萊徹海軍少將指揮,由“約克城”號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組成。

由於對自己的優勢力量過於自信,山本的艦隊在航行中雖然一再截聽到珍珠港美軍電報頻繁,但卻沒有引起警覺,更沒有發現美國太平洋艦隊已經出動。聯合艦隊冒著大霧向中途島進發。

6月3日淩晨,日軍在阿留申方麵的先遣部隊冒著大霧火速向荷蘭港靠近。幾小時後,由誌賀淑雄海軍大尉率領23架轟炸機和12架戰鬥機,從“龍驤”號和“隼鷹”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小心翼翼地起飛,直插180海裏以外的荷蘭港,經過1小時的飛行,這群轟炸機攻擊了港口的電台和油庫,戰鬥機掃射了停在水麵的水上飛機,除一架戰鬥機被島上炮火擊中後迫降外,其餘全部安全返航。第二天,日軍再次空襲了荷蘭港。4天後,日本甚至在阿圖島和基斯卡島登陸。但由於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早已破解了日軍密碼,所以並不上當,而是專心致誌地注視著中太平洋上另一場更大規模的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