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倒黴的篡位者
作為一個反麵人物,王莽的運氣實在不好,他被看做盜國賊,一個失敗者,被綠林起義軍斬首的倒黴者,在中國的曆史上,王莽被擺在了一個十分尷尬和難堪的位置上,供人們嘲笑。
但《漢書?王莽傳》中的王莽與曆史中為人們所熟知的王莽大相徑庭:“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輿馬聲色佚遊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為恭儉。受《禮經》,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
王莽並沒有沾染中國人傳統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惡習,他做官後,嚴於律己,從不用特權,以權謀私。而且他的親人犯了罪,他一樣不容情,但可惜,這些都是他當皇帝之前的作為。
不過,從他當皇帝前的表現來看,王莽才德兼備,並非是個一無是處的人,也正是因為如此,王莽才能有機會進入西漢末年朝廷的權力核心,獲得最大的權力。當上皇帝的王莽,並不窮奢極俗,而是千方百計為國家富強、百姓富裕而想辦法。
王莽改製第一個作為就是停止土地和奴婢的買賣,緩解當時社會日益尖銳的矛盾,但他的這些做法觸犯了當朝達官貴人的利益,他們集體上奏,逼得王莽不得不中止這項舉措,他托古改製的條例剛一實行就遭到了挫敗。
不過王莽繼續改製,他希望能振興經濟,於是就通過“五均六筦”節製商人們對農民的過度盤剝,製止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但同樣的,這也是觸犯了富商巨賈的權益,他們極力阻撓,導致王莽後期推行了幾次的貨幣改革都沒有成功,這些非但沒有緩解了社會矛盾,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社會動亂。
與此同時,王莽新建立起來的政權也岌岌可危,終於在最後的農民起義中垮了台,但曆史上篡位的並不止是王莽一個人,東漢末年的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可後人並未對曹丕加以惡評。還有之後的司馬炎奪取魏朝政權,建立西晉。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朝永樂帝朱棣搶奪侄子的江山,這些人都被曆史上說的堂堂正正,唯獨王莽卻被汙名化了,追溯根源,大體是有以下這三方麵原因:
第一,中國封建曆史上,傳統的觀念是皇家史觀容不得篡位者的事跡載入史冊。一般篡位者都是想盡辦法要將自己在曆史上樹立起一個光輝燦爛的形象,因為篡位者是會留下萬世罵名的。同樣,篡位者對其他朝代的篡位者也會給予醜化和貶低,例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凡是做過皇帝或具備同等地位的人,都被傳之以“本紀”,而王莽作為一個做了十五年皇帝的人,卻被列入一般大臣名士的“傳記”之中,不承認王莽的皇帝身份。可見漢代的統治者對王莽所持的態度。
第二,王莽之所以能被後人肆意篡改,是因為王莽政權的後繼無人,王莽沒有機會像李世民,朱棣等人,在篡位後鞏固自己的政權並傳之於後代子孫。他在位時,天下大亂,他被攻入京城裏的起義軍所殺,還沒來得及鞏固發展自己的政權,就戛然而止。這樣一來,自然沒有人會為他扳回正名,隻能由得那些後人大肆篡改曆史,誇大或虛構他們篡位的正當和合理性,然後貶損王莽的種種行為。
第三,被當做反麵教材的王莽幾乎成了每個朝代都要提的曆史,代代相傳,王莽被汙名化的命運便是逃不掉了。而且古人一向都很崇尚秩序,他們不肯承認“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律,深受儒家教化的古人在思維上形成了一種定式,認為秩序不應當被打破,誰打破了這種秩序,誰就是罪人。
王莽篡位,就被人們認為是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不論他再有能力,也隻能被釘在曆史罪人的恥辱柱上。從王莽的種種表現來看,他並沒有當皇帝的才能,雖然他一心想要將天下治理好,但最後的結果不但丟了天下,也丟了自己的性命,更是背上了千古罵名,遺臭萬年,實在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