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規模浩大的陵墓,這座陵墓內的寶物引得後人不斷遐想,無數人想打這座陵墓的主意,但都因為陵墓的精妙構造而無功而返。在曆史上記載:第一個挖秦始皇陵的是項羽。
根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楚漢相爭之時,劉邦曾列項羽十大罪狀,其中第四項是“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塚,私收其物”。《水經注?渭水》中說得更詳盡:“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能滅。”言之鑿鑿,似乎項羽掘秦始皇陵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項羽還從秦始皇的陵墓中盜運走了無數的財富。
但是,眾所周知,秦始皇對他的“身後事”非常重視,這寄托著他“萬世”的願望,而秦始皇陵裏的地宮之深、構築之固、警戒之嚴都是空前的,項羽要想開掘它,絕非易事。根據後人對於秦始皇陵墓的勘測,能夠讓人們簡單了解一下陵墓的修建情況:
當時,秦始皇為了修建皇陵,尤其是地宮,采用了最好的建築材料,使用了最優秀的工匠,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地宮中又有防盜的“機弩矢”和大量的水銀。另外,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為防止泄露墓內的秘密,還把參與地宮工程的工匠,也都活埋在墓道內。而且水銀蒸發後有劇毒,對盜墓者有生命威脅。可見,秦始皇陵的安全防盜措施是非常周密的,可謂萬無一失。
要想發掘它,不要說古代,就是現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近代,一支陝西考古隊的考古結論也證明了“項羽並沒有盜發秦始皇陵”。
他們圍繞陵塚、陵園進行大規模的鑽探,結果秦陵地宮上的封土(封土是帝王地上墓穴上方堆土丘的形狀和規模)沒有發現局部下沉的跡象,夯土層也沒有較大的變動。隻在整個封土上僅發現兩個直徑不足1米、深不過9米的小盜洞,而這兩個盜洞又遠離地宮。假如項羽帶領30萬人來掘墓,怎會隻留下區區兩個盜洞?
另外,從現已發掘、鑽探的地宮周圍的一些隨葬品看,西墓道耳室仍保存著完整的銅車馬隊,而裝置銅車馬的木槨也沒有遭到火燒,屬於自然腐朽。北墓的耳室也同樣保存著一些重要的隨葬品。這與史籍中記載的“三十日運物不能窮”相悖,項羽不會“大發善心”留下任何值錢之物,即使拿不走,也會對它們進行破壞。而且假如項羽當年真的放火焚燒了地宮,那麼地宮內的水銀也早已揮發四散,但今天的科學試驗證明,陵內的水銀依然存在。所以,種種跡象和資料都表明:秦陵地下宮殿不但未遭大規模的洗劫,也同樣沒有被焚燒的可能。
項羽的頭上一直頂著“火燒阿房宮”和“盜掘秦始皇陵”等一些罪名,遭到後人唾罵。這很有可能是漢代的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給項羽編造的謊言,令項羽在曆史中蒙上不白之冤,遮掩住英雄的光芒。
如今,有關“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記載已被證明是莫須有,而“掘墓”的“黑帽子”也應該幫他摘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