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遼國是中國曆史上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其創建者為耶律阿保機。契丹族是中國古代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曆史文獻上有關契丹族的確實記載,始於北魏登國四年(389)。其主要活動地區是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一帶,生活方式是逐水草遷徙的遊牧、狩獵。該族不斷地發展壯大,唐朝初年,契丹八個部落組成部落聯盟,有兵四萬,接受唐朝統轄。唐朝衰落後,契丹族不斷向外擴張,俘掠外族人口,實力大增。後梁貞明二年(916),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通遼八仙筒附近)稱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契丹。神冊三年(918),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潢河以北正式建都城,稱為皇都(後改稱上京)。隨後,降服甘州回鶻,攻滅渤海國。會同元年(947),遼太宗滅亡後晉,改國號大遼。統和元年(983),遼聖宗耶律隆緒曾改國號契丹。遼道宗鹹雍二年(1066),又恢複大遼國號。
遼國共曆九帝,前後凡210年。其疆域東臨北海、東海、黃海、渤海,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流沙(今新疆白龍堆沙漠),北至克魯倫河、鄂爾昆河、色楞格河流域,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及今甘肅北界。
遼國采用“因俗而治”的統治製度,其特點是根據不同地域,各民族不同的發展水平,而製定獨特的統治製度。其內容包括有部族製、奴隸製、渤海製和漢族封建製,采用南、北兩套官製進行管理。“官分南、北,以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遼史·百官誌》)。“國製”是指契丹官製,統稱北麵官,漢製官職統稱南麵官。南、北麵官的稱謂,與契丹習俗有密切關係。“遼俗東向而尚左”,因此,遼朝皇帝的宮帳都坐西朝東,文武百官的牙帳(官署)分列宮帳兩旁。遼朝尚左,皇帝的左麵即北麵官署。因此,北麵官地位優於南麵官。北、南兩麵官的區別還在於管理的範圍不同。“北麵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麵治漢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遼史·百官誌》)。北麵官主要管理北麵的契丹人和其他遊牧民族,南麵官主管南麵從事農業經濟的漢族等。北麵官製是在契丹氏族部落製基礎上發展來的一套官製。因此,北麵官職多保留部落聯盟製的痕跡。如大於越府、北南大王院、北南宣徽院、大內惕隱司、大國舅司、大林牙院、敵烈麻都司等機構。遼南麵官製實際上是從中原王朝移植過來的製度。最初,遼太祖仿唐製在中央設立三省,但是當時還未完全具備後來南麵官三省的職能。朝中另設漢兒司,主管漢人事務,官員為總知漢兒司事,由漢族大臣擔任。遼朝得燕雲十六州後,對中原製度進一步吸收,漢製逐漸完備。
遼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經過幾個不同的階段,前期由於國力主要用於向外擴張,采取奴隸製的掠奪式經濟,使遼初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甚至對某些地區經濟造成破壞。直到遼聖宗時期,遼朝的經濟才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這無疑是封建化改革的結果。遼朝統治者管理經濟的辦法與政治製度相同,也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針。由於這一方針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北方社會經濟在這一時期處於上升階段。從生產性質劃分,遼代經濟大體可劃分為三大區域:漁獵區、牧區和農區。以漁獵為基本生產方式的是居住在潢河、土河之間的契丹族以及東北部女真等族;以畜牧業為基本生產方式的是北方草原各民族;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是南部地區的漢族以及東部渤海人。三個地區的社會組織形態被納入一個統一的政體之內,加速了相互之間的交流,推動了遼代經濟向高層次的發展。早已進入封建門坎的南部漢族地區經濟,在遼代起主導作用,帶動著北邊地區,使牧區、漁獵區在不同的基礎上,以不同的步伐向封建經濟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