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遼是遼朝在12世紀30年代被金朝擊敗之後,由耶律大石在中亞地區創建的強大王朝。西遼疆域廣闊,部屬眾多,曆時近90年,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跡。耶律大石(1087~1143)作為西遼的創建者,在中國曆史上足以和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努爾哈赤等人齊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出走西征
耶律大石,契丹族人,學識豐富,通契丹文、漢文,自幼善騎射。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五年(1115)中進士,出任翰林承旨,契丹語翰林稱“林牙”,故亦名“大石林牙”。曆任泰、祥州刺史和遼興軍節度使。女真族完顏阿骨打起兵滅遼,天祚帝於保大二年(1122)自鴛鴦濼敗走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皇族耶律淳留守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耶律大石與宰相李處溫等在南京擁立耶律淳為帝,號天錫皇帝,這個小朝廷史稱北遼。耶律淳稱帝3個月病死,妻蕭德妃權主朝政。不久,金兵攻陷南京,蕭德妃西奔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北)謁天祚帝,被殺。耶律大石在居庸關抗金之役中為金軍俘獲,保大三年(1123)九月逃至夾山見天祚帝。天祚帝雖赦其擅立之罪,但耶律大石心不自安。保大四年(1124)七月,天祚帝自夾山率師東伐,打算收複燕、雲。耶律大石勸阻,天祚帝不從,於是耶律大石自立為王,率二百騎北走,過黑水,得到白達達部(汪古部)長的資助,馳至遼西北重鎮可敦城。這一帶本是漠北遼朝治下廣大遊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擾。他便在可敦城召集邊境內威武等七州和大黃室韋、烏古裏、敵剌、達密裏、阻卜、密兒紀等十八部部眾,組成新軍,得精兵萬餘,有戰馬萬匹,設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權,策劃複興遼朝。許多突厥部族前來歸順,勢力逐漸增至四萬戶。不久,他決定西征,行前致書給西州(高昌)回鶻王畢勒哥,說要借道西行赴大食(這裏說的大食不是指阿拉伯,而是指塔吉克,泛指中亞地區),畢勒哥款待三日,贈送馬600匹,駱駝100頭,羊3000隻,送他出境。沿途經過的地方,抵擋者就消滅,投降者就安撫,歸附者竟有數國。
建立西遼
保大四年(1124)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新建的葉密立稱帝,改元“延慶”,同時采用突厥族稱號曰“古兒汗”或譯“葛兒汗”,這就是中國史上所稱“西遼”,阿拉伯史家稱為“哈剌契丹”或譯“喀剌契丹”。不久耶律大石使高昌回鶻成為他的附庸。
這時統治八剌沙袞的東哈剌汗王朝衰弱,屬下割錄(葛邏祿)部和康裏部叛亂,於是便向耶律大石請求援助,並答應將他的整個版圖置於耶律大石的統治之下。
耶律大石乘機取代了他的統治。延慶三年(1126),耶律大石以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瑪克東南)為都城,稱虎思斡耳朵(意為強有力的宮帳)。封易卜拉欣為“伊利克·伊·土庫曼”,意為土庫曼王,並保留其對喀什噶爾及和田的統治。東哈剌汗所轄地區,原有很多屯田的契丹人居住,這使耶律大石得以順利地拓地立國。耶律大石討平康裏部的叛亂,北向擊敗了黠戛斯。康國元年(1134)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為兵馬都元帥,蕭查剌阿不為副元帥,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騎兵七萬東征金朝,準備洗雪前仇,至喀什噶爾、和闐後,行程萬裏,途中牛馬多死,被迫還師。
康國四年(1137)五月,耶律大石揮師進攻統治尋思幹(撒馬爾罕)的西哈剌汗算端(蘇丹)馬合木汗,敗之於忽氈。馬合木汗退到尋思幹後,重整武備,並求援於其舅父呼羅珊的塞爾柱算端桑賈爾。康國八年(1141)夏,桑賈爾渡過阿姆河,舉兵10萬來攻,耶律大石率契丹、突厥、漢軍迎戰於尋思幹以北的卡特萬。九月九日,桑賈爾大敗,全軍覆沒,遺屍數十裏,桑賈爾與馬合木汗僅以身免。耶律大石乘勝北攻不哈剌(布哈拉),不哈剌和尋思幹的宗主權從桑賈爾手中轉到耶律大石手中,耶律大石封馬合木汗之弟易卜拉欣為“桃花石汗”,並留下一名“沙黑那”,監督其統治,於是,西哈剌汗王朝也成為西遼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命其將軍額兒布思進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沙赫阿即思也降服做了西遼的藩屬,進貢大量金幣、畜產。至此,西遼的疆域已相當遼闊:東起哈密,西至鹹海,北達葉尼塞河上遊,南抵阿姆河,一時成為中亞地區的一個強大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