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宋夏之戰(1 / 3)

西夏國建立後,元昊沒有像中國曆史上的開國之君那樣,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為了能夠掠奪到更多的鄰國財富,轉移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並迫使宋朝承認他所建立的大夏國,他發動了一連串的對宋戰爭。其中大戰三次,使夏宋兩國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災難。

三川口之役

天授禮法延祚三年(1040)正月,元昊集中了10萬優勢兵力,發動了著名的三川口之戰。

三川口,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內,即延川、宜川、洛川三條河流的彙合處。

這次戰爭的激戰地點雖然在三川口,但元昊的主攻目標卻是延州(今陝西延安)。之所以選擇延州,是因為此處最容易突破宋軍針對西夏的防線。相對其他壁壘堅固的地帶,此處開闊遼遠,防守薄弱,而且守將延州知州範雍怯懦無謀,都巡檢李士彬貪暴,皆非軍事指揮良將。

想要攻取延州,其外圍的重要軍事地點金明寨必先攻克。

鎮守金明寨的將領正是李士彬。他是黨項族人,勇猛善射,統領著18寨近10萬羌兵,被延州人稱為“鐵壁相公”。為了拿下金明寨,鏟除李士彬,元昊費盡了心思。

他先用反間計,企圖借宋人之手,輕取李士彬首級。他派人將書信、錦袍、金帶投置在金明寨境上。書信說明,準備約同李士彬叛宋。不料計謀被延副都部署夏隨識穿。當有人懷疑李士彬對宋不忠時,夏隨辯解道:“這是夏人用的反間計。李士彬與黨項世代結仇,如果私下有約定,通贈遺,哪能讓眾人知道呢?”

元昊又用誘降之策,許以高官厚祿。結果李士彬怒斬來使,誘降之計亦敗。

在接連碰壁之後,元昊再用詐降之計。

他派黨項部族向李士彬佯裝投降。李士彬接納,並稟告知州範雍。範雍重賞李士彬,表示讚同。於是“投降者”絡繹不絕。不久,元昊又派衙校賀真到延州詐降,很快就取得了範雍的信任。

賀真到金明寨後與詐降的黨項部落取得聯係,準備裏應外合。

見時機成熟,一切準備停當,元昊立即用突襲的方式出兵包圍了金明寨,發起猛攻。原來詐降的士兵,群起響應。

李士彬聞訊,立刻披掛準備迎敵。由於好的馬匹早已被調換,無法衝出重圍,李士彬被內應者生擒,其子李懷寶也一同被捉。

元昊順利占據了金明寨,並乘勝進攻目標延州。

延州又稱赫連城。其城牆依山而建,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然而,此時延州城內隻有鈐轄內侍盧守勤率領的士兵數百人在鎮守,兵力單薄。知州範雍急調在慶州的延副總管劉平率兵增援,劉平星夜兼程,與石元孫等其他大將率領的幾路人馬相繼趕到,在三川口以西安營紮寨。

元昊早已在三川口布下陣局,等待援軍入甕。

發現敵軍已布下埋伏後,劉平立即指揮宋軍奮力迎戰,準備衝出包圍。

激戰中,劉平受傷,軍隊大亂。元昊見狀立即以輕騎兵襲擊宋軍,宋軍不敵。大將郭遵戰死,劉平率領殘部退至西南山下,設卡駐守。

深夜,元昊派士兵向劉平喊話,問:“主將在哪裏?”劉平命部下不答。入夜四更,元昊派士兵大呼:“這麼點殘兵還不投降?”黎明時分,元昊再派士兵大呼:“你們投降不投降?不投降的話,全部都得死!”軍心大亂。

李元昊率兵從山後發起攻擊,劉平戰敗,與石元孫同時被俘。

三川口之役西夏大獲全勝。

元昊隨後攻打延州城,未能攻克。

此時,西夏其他各路軍隊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加上寒冬來臨,天降大雪,夏軍補給不足。元昊無心再戰,下令撤軍。

延州之圍被解。

好水川之役

從延州撤軍後,元昊將大軍駐紮在金明地區,準備以之為基地,待掃清後路,再次攻宋。

宋朝則在三川口大敗後,重新認識了西夏的國力,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宋仁宗先是撤換了敗軍之將範雍,將臨陣脫逃的守將黃德和斬首,然後提拔戶部尚書夏竦為陝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韓琦、範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讓他們共同管理軍事防務。在做好了一係列防備工作後,宋軍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