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金滅北宋(1 / 2)

金國建立後,其周圍先後並立著宋、遼、西夏等政權。多民族政權的盤根錯節讓當時的局勢錯綜複雜。天會三年(1125),遼國滅亡。女真族長期遭受的奴役、盤剝從此結束。金國在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也重新確立了統治地位。然而,這對於金的統治者來說一切才剛剛開始,為了謀求更多的財富,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又把鐵騎踏向了中原地區。

曾經是盟友

北宋是中原大國。當金全力打擊、攻克遼國的時候,就已留意宋廷的一舉一動。為了能夠盡快消滅遼國,金對北宋采取結盟的方式,以清除南顧之憂。

“海上之盟”即是金與宋訂立的盟約。

北宋從建立之初,即與遼國有宿怨,其主要的矛盾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燕雲十六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向來是中原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南侵的屏障。

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瑭將其獻給了遼國,使得中原政權的北大門洞開,無險可守。為此北宋王朝一直想收複該地區,以解除來自遼國的威脅。然而,多次武力征討,均未能如願。隨著金的崛起,遼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北宋徽宗采納了遼國降官馬植的建議,決定與金共同抗擊遼國,以期奪回“燕雲十六州”。

金太祖天輔二年(1118),徽宗派使者出使金國。

此時的金國,國勢蒸蒸日上,已經攻占了遼國東京道50多個州的土地。但遼畢竟是大國,僅憑金的力量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滅遼的目的。在與遼國幾年的角逐中,阿骨打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欣然接受了北宋締結盟約的提議。

阿骨打親自接見來使,給予熱情款待,並明確表達了願與宋朝聯手滅遼的願望。天輔四年(1120),北宋派使者馬植再次出使金國。此次,徽宗提出,雙方聯合滅遼後,宋朝要收複“燕雲十六州”。此刻的金國,對遼作戰已經取得了全麵的勝利。戰事的告捷,令其對宋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麵對宋朝的提議,阿骨打提出了更為苛刻的條件回應,包括要給金國大批的歲幣。徽宗收複燕雲失地心切,全盤接受。其中這一盟約的簽訂,為北宋贏得了短暫的和平。金也從中受益,掃除了南顧之憂。

汴京之役

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二月,金軍俘遼天祚帝,遼國滅亡。

金國滅遼後,即將進攻矛頭指向中原,宋金之戰拉開序幕。

天會三年(1125)冬,金國兵分兩路,南下汴京:西路軍由完顏宗翰統帥,從西京(今山西大同)直攻太原;東路由完顏宗望統領,由平州(今河北盧龍)進攻燕京。

金軍南下過程中,西路軍遭到太原軍民頑強抵抗,一時無法向南推進。東路軍則迅速向南行進,一路上攻掠了邢州、相州、浚州等地。黃河北岸的宋軍,聞風而逃,不戰潰敗。守河的士兵甚至燒毀了橋梁,棄甲奔逃。

曆史詞典

海上之盟

中國宋、金聯合攻打遼的盟約,因為雙方使節都由海上往返談判,故名。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首領阿骨打建立金,隨後屢敗遼兵。宋徽宗等認為遼有必亡之勢,決定聯金攻遼,乘機收複燕雲。重和元年(1118),徽宗派馬政自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渡海與金談判攻遼。此後雙方來往頻繁。宣和二年(1120),北宋派馬植赴金約盟,雙方商定:宋金各按商定的進軍路線攻打遼朝,金軍攻取遼的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境),宋軍攻取遼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宋答應滅遼後,將原來輸給遼的歲幣轉輸給金。金則答應將燕雲還於宋。雙方均不得單獨與遼講和。結果宋攻遼失敗,遂要求金軍攻遼南京,金軍取勝。雙方幾經交涉,宋允30萬匹絹、20萬兩銀給金,並納燕京租稅100萬貫,金才答應交還燕雲六州(薊、景、涿、順、檀、易)及燕京。金軍將燕京城內財物和人口擄掠一空而去,宋接收的隻是一座殘破不堪的空城,改燕京為燕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