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文學,承上啟下,大家輩出。而趙秉文最為知名,執掌文壇30餘年。而且他擁有中國文人的傳統美德,主張學以致用,力行直言進諫,人品、文風皆為一代楷模。但是他早年的一次言行不謹,卻令後人常常為他感到遺憾。
少年才子
趙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從小即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大定二十五年(1186),進士及第。調任安塞簿,後因表現優秀,升遷邯鄲令,隨後轉任唐山。
父親逝世後,趙秉文辭官。不久又被推薦,起用為南京路轉運司都勾判官。
明昌六年(1189),趙秉文被召入京,擔任應奉翰林文字,同知製誥。上書議論宰相胥持國應當罷免,皇族宗室守貞可以委以重任。章宗召見趙秉文,詳加詢問,然而對答並不盡如人意。章宗下令大興府的內族等人對他進行訊問。趙秉文起初不肯招認,遂詢問他的仆人,他的仆人供出了常和他交遊的人。秉文才承認說:“進言之前,曾經和修撰王庭筠、禦史周昂、省令史潘豹、鄭讚道、高坦等人私下議論。”庭筠等人都因此被抓,分別受到處罰。
相關部門認為趙秉文上書狂妄,按照律令應當受到更重的處罰,解除官職。皇上不想因為進言失當就給人定罪,擔心從此阻塞言路,於是破例免予處罰。
趙秉文的言辭不當,並因此連累他人的行為,被當時的士大夫引以為恥。當時流傳著這樣的話:“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秉文攀人。”從這以後,長時間賦閑在家,後來被起用為同知岢嵐軍州事,轉北京路轉運司支度判官。
承安五年(1200)十月,天氣連日陰晦。宰相張萬公向皇上報告了這件事,皇上看著萬公說:“你說天氣晦冥,就好像為人君者用人正邪不分,很有道理。就像趙秉文以前因言論不當,被降職,聽說他這個人很有才華,字寫得很好,文章也不錯,而且敢於進言,我並不是棄置不用,而是因為北邊有軍事行動,希望能借此試一試他的能力。”
泰和二年(1202),章宗召回趙秉文,任命為戶部主事,隨即改任翰林修撰。十月,任其為寧邊州刺史。泰和三年(1203),改任平定州。平定州以前的長官用刑苛刻,每次聽說國家準備大赦,總會先把抓獲的盜賊打死,然後再宣布皇帝的赦令,趙秉文則一切從寬,不幾月,盜賊絕跡。碰到荒年,他就把自己俸祿中的糧食捐出來,號召當地富戶響應,用以賑災,救活了很多人。
文人知兵
大安初年(1209),蒙古軍入侵,金衛紹王召集秉文和待製趙資道討論邊防策略。趙秉文說:“現在我軍聚於宣德,城小,在城外紮營,經過夏天的雨季,器械都壞了,人也有很多生病的。這樣一旦秋天到來,敵人接踵而至,就會很不利。可以先派遣一支臨潢軍隊,進攻蒙古軍虛弱之處,那山西的圍就可以解了。這就是兵法上說的‘出其不意、攻其必救’啊。”然而建議沒有被采用。秋天時,金軍大敗。
不久趙秉文升任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很快又轉任翰林直學士。
貞初年(1213),趙秉文向衛紹王進言,稱時事可行的有三個:一是遷都,二是開河,三是封建。朝廷基本上遵行。第二年,他上書表示,願意為國家堅守殘破的一州,以表達朝廷體恤人民之意,還說:“陛下不要說書生不懂帶兵,顏真卿、張巡、許遠這些人以身許國,都是書生啊。”又說:“假如我死而有益於國家,勝過現在浪費俸祿,做無用的人。”皇上勉勵他:“你的誌向很可貴,但是現在翰苑更缺不了你,你應當在朕左右。”貞四年(1216),升任翰林侍講學士。
文壇元老
興定元年(1217),趙秉文轉任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修國史,知集賢院事。第二年,負責貢舉,由於出現工作失誤,被降兩級,於是請求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