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哀宗(1189~1234)完顏守緒,女真名寧甲速。是金宣宗第三子。貞四年(1216)立為太子。元光二年(1224)十二月即帝位。正大九年(1232),金軍戰敗三峰山,主力覆沒。蒙古軍進而圍攻汴京(今河南開封),汴京解圍後,逃往歸德,隨即又棄之逃入蔡州,蒙古聯宋軍圍蔡。天興三年(1234)正月戊申夜,哀宗為免亡國之君的罵名,匆忙傳位於承麟(末帝)。次日,自縊死,廟號哀宗。
哀宗失國不由荒暴
金國雖然在哀宗時滅亡,但是後世對他的評價,同情較多。大都認為他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為大金國早已盛世不再,章宗的“誅求無藝”,造成“民力浸竭”;衛紹王又“紀綱大壞”,以致“亡征已見”;宣宗南遷,嚴重戰略失誤,使金都城和大片北方地區相繼淪陷,後期,又錯誤地發動侵宋、夏戰爭,國力進一步被侵蝕。哀宗繼位的時候,外有蒙古侵略、內有王族分裂和紅襖軍起義,已經是積重難返、回天乏術了。
《金史》稱哀宗:“區區生聚,圖存於亡,力盡乃斃,可哀也矣。雖然,在《禮》‘國君死社稷’,哀宗無愧焉。”在蔡州之戰中,哀宗明知沒有勝算,仍然激勵將士奮勇向前;自知必死,還傳位給當時的統帥承麟,希望他能殺出重圍,重整隊伍,為保存金國做了最後的努力。也就是說,他也算是為國家盡了力,不愧為一國之君了。
哀宗的救亡圖存
麵對登基時內憂外患的嚴峻現實,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力圖振作。即位的第二天,就下詔:“有利於國家時政的措施,想要實行卻沒來得及的,全部都開始施行吧。”隨即采取一係列實際行動,力圖挽大廈於將傾,拯救千瘡百孔的大金國於水火。
軍事上,他迅速停止對宋、夏的戰爭,並積極議和,全力抗蒙。
一方麵,派樞密官移剌蒲阿領兵到光州,四處張榜,告諭宋界軍民,表示從今以後,再也不征伐南宋;並多次警告邊境將領,不得妄加侵掠;還把清口宋敗軍3000人,發給路費後,遣送回宋,表達了與宋修好的誠意,極大緩和了宋金矛盾。
另一方麵,又與西夏簽訂了停戰協定,結為“兄弟之國”。
同時,積極爭取中間勢力,任用抗蒙將相,有效集中了兵力。籠絡曾投降蒙古的武仙,封其為恒山公;為抗蒙死難的將佐建立“褒忠廟”;先後起用把胡魯、胥鼎、完顏合達等主戰派,提拔了完顏陳和尚、楊沃衍等名將。
這一係列措施之後,金國開始擺脫三麵受敵的困境,集中兵力,向蒙古軍發起主動進攻,接連收複了平陽、太原等軍事重鎮,抗蒙鬥爭的局勢稍有好轉。
政治上,他打擊奸佞之臣,努力廓清吏治。即位之初,就將聲勢煊赫、殘酷苛刻的吏部侍郎蒲察合住處死,將左司員外郎尼古華山貶逐出京,這贏得了一片喝彩——“士大夫相賀”;不徇私情,嚴懲犯法的皇親國戚,依法處斬倚勢殺一主簿的內族王家奴。同時他廣開言路,曾傳旨:“草澤士庶,許直言軍國利害,雖涉譏諷無可采取者,並不坐罪。”
文化和經濟上,他倡儒學,課農桑。於內廷置“益政院”,以“學問該博、議論宏遠”者數人兼之,並以禮部尚書楊雲翼等為益政院說書官,每天以二人值日,以備顧問,“講《尚書》、《通鑒》、《貞觀政要》”;總結前代“治世”與“亂世”的經驗教訓,命人修纂了《大定遺訓》和《宣宗實錄》,編訂了《尚書要略》;天興元年(1232),還親自在汴京“釋奠孔子”。改定辟舉縣令法,“以六事課縣令”,即以勸課農桑來考核官吏,收到一定效果。
這些措施的采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當時的民族矛盾,提升了金國的國力,甚至使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幻想“中興”時代的來臨。
可惜哀宗畢竟不是一個英明果決的皇帝,聯結宋、夏卻缺乏有力的措施,致使宋朝最終拒絕了金的議和,屈服於蒙古的壓力反而進攻金國;打擊奸佞的同時,卻任用白撒、張文壽等奸臣;號稱廣開言路,又忌諱別人指責自己的過失,喜歡聽諂媚的話;任用抗蒙將領,卻不能善始善終。進而造成內政外交和軍事上的一係列處置失當,最終因其盲目自信,在蒙古軍三路齊發大舉進攻的時候,以硬碰硬,妄圖集結兵力,通過大決戰的方式,正麵擊退蒙古軍,導致了三峰山戰役失敗,大批主要將領戰死,金軍主力盡沒,再也沒有能力抵抗蒙古鐵蹄的踐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