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才子元好問(1 / 1)

清人趙翼曾言:“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少陵指的是詩聖杜甫,遺山就是金元間的元好問。元好問一生坎坷,國破家亡的經曆,使他的詩沉摯悲涼,頗具杜詩遺風。

坎坷少年

元好問(1190~1257)生於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他曾在遺山(今山西定襄縣城東北)讀過書,自號遺山山人。元好問的父親元德明屢試不第,在家教書,著有《東岩集》。元好問自幼過繼給叔父元格為子,元格曾做過隴城縣令,視元好問如己出,悉心教導。元好問七歲能詩,時人視其為神童,後從宿儒為師,博通經史。禮部侍郎趙秉文讀了元好問的《琴台》等詩後,歎為“近代無此作也”。於是名震京師,人稱“元才子”。

1214年三月,蒙古軍占領金國忻縣城,大肆屠城,殺死十萬多人,元好問的兄長好古也死於其中。兩年後,蒙古軍包圍太原,元好問攜老母倉皇逃往河南,飽嚐顛沛流離之苦。

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元好問科舉登第,但因政治紛爭而未被選官,時年32歲。其後遷居洛陽居十年左右,創作了不少詩文。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問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權國史編修郎,住南京(今開封)。正大三年(1226),外放任鎮平縣(今河南鎮平)令。但到任不久,就離職了。正大四年,出任內鄉(今屬河南)令。第二年因母親去世而守孝,在該縣的白鹿原居住了三年。正大八年(1231),又出任南陽(今屬河南)令。幾個月後,移家南京,出任尚書省令史。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蒙古軍兵臨南京城下,城內疫病肆虐,守軍平民死者上百萬,元好問在城內淒慘度日,過著“圍城十月鬼為鄰”的生活。同年十二月,金哀宗南逃。第二年,守將崔立開城乞降,元好問被委以“左右司郎中”的職務。元好問上書耶律楚材,得保金文人54人。不久金亡(天興三年,即1234年),元好問被關押在山東聊城。兩年後,被轉押到冠城(今山東冠縣),後管製放鬆,山東文人皆來拜訪,他在這個期間創作了許多詩歌作品。

布衣才子

元太宗十年(1238),元好問結束了被關押的生活,回到自己的故鄉秀容,閉門讀書,過起了遺民生活。他在家鄉建起“野史亭”,立誌編纂金史。經過20年的努力,終於撰成《中州集》和《壬辰雜編》兩書,書中記有大量的金國史料,元人所修《金史》,許多材料都取材於這兩部書。在此期間,元好問還創作了大量詩文。

元憲宗二年(1252),元好問為改善儒生的處境,北上求見忽必烈,請他做儒學大宗師,並請求免除儒生的賦役,忽必烈答應了元好問的請求。憲宗七年(1257),元好問死於遊學中,時年68歲。元好問著有《遺山集》等傳世。有詩1360首,詞377首,散曲若幹。元好問不僅詩寫得好,對詩歌的鑒賞也有獨到的見解,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元好問以他的詩筆對詩壇前賢一一做出評價,表明了自己的文學主張。

他稱許陶淵明的淳樸自然:“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他激賞《敕勒歌》的豪邁:“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他強調創作須源於生活:“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他指出為人與為文不可一概而論:“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仍複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

詩中的安仁指晉代文人潘嶽,他的《閑居賦》寫得格調高雅,但為人卻毫無骨氣,諂事權貴賈謐,每逢其出,則望塵而拜。元好問對他的鞭撻令人叫絕。

然而,綜觀元好問的一生,雖然他吟詩作文,控訴戰爭的殘酷,仰慕陶淵明的清高,但也曾為降元叛將崔立撰寫碑文,歌功頌德,遭到世人的非議。他曾寫道:“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與細論。”連自己也感到有口難辯。

這真是“老來留得詩千首,卻被何人校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