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昊具有極強的標新立異、大膽創新的個性。他崇尚漢唐文化,但又不願意自己和大夏國被先進文化所征服。在文化領域,最令人稱道的是他借鑒漢字創立通行於西夏的西夏文。在與宋交往過程中,漢文與西夏文並用,就明顯表現了他那獨立意識。但在蒙古的征服戰爭中,西夏文明毀於一旦,西夏文於是成為“死文字”。
西夏王陵中還有被稱為“死文字”的西夏文的文獻典籍嗎?為什麼西夏王陵中至今找不到有關西夏文的材料。是西夏人在埋葬自己的君王時不將自己王朝引以為豪的文獻典籍、史冊奇書放入其中,還是被蒙古軍隊挖出一把火燒得幹幹淨淨,抑或是被後來光顧的盜墓賊當做燃具燒掉了呢?為什麼史料上對西夏文也隻字不提,任其消失?
坐落於額濟納旗的西夏黑城是北方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的古都,黨項語叫“亦集乃”,額濟納是“亦集乃”的變音。黑城為長方形,周長約1公裏。東西兩牆中部開設城門,並築有甕城,現在城牆仍高聳地表,高達10米。城內的街道和牆壁及整齊排列的木頭簷柱從流沙中露出。黑城在普通人心目中是默默無聞,但在世界考古學者的心中卻是赫赫有名,這是因為現在出土的有關西夏的文獻典籍80%都是在黑城發現的,以至於有人稱“西夏文”在中國,但西夏文字學在外國,因為這些典籍都被人從這裏給盜走了。
1929年,前蘇聯地理學家科茲洛夫第三次來到黑城,最初目的是尋找傳說中的黑將軍埋藏在城內的珍寶。他雇用當地牧民挖掘了兩個月,挖到一定深度,便解雇了牧民,由他的隊員挖掘。兩名隊員跳入坑裏後,鼻子流血,昏迷不醒,其中一名死亡。挖掘被迫停止,洞穴被重新填埋。迷信的說法是,有寶便有蛇,蛇是珠寶的看護神。科茲洛夫便散布謠言說:“洞內有兩條大蛇守護,凡人不得入內。”其實他卻盜掘古墓,狂挖廟宇,發現了刻本、抄本書籍2000種以上,並發現300張佛畫和大量木製的、青銅鍍金的小佛像。另外,他還在一座公主墓中發現了畫在絲綢、麻布和紙上的佛教繪畫25幅,至今保存在列寧格勒博物館。除科茲洛夫外,還有英國的斯坦因率領的“探險隊”。他們為尋黑將軍的寶藏,到處亂挖,始終沒有找到那口枯井,卻挖出了大量的西夏和元代文書以及其他文物。
從黑城的發掘我們可以看出,西夏人對自己的文化是相當重視和自豪的。他們也有將文獻典籍帶到自己陵墓中去的傳統。因此,最初在西夏王陵中的史冊絕對不會在少數,但如今為何片紙不存?難道真的是蒙古軍隊一把火全部燒掉了?從蒙古軍隊對西夏王陵墓碑都要敲成碎片的泄憤的心態來看是有可能的,但一把火就能把文化燒幹淨嗎?性情暴躁的蒙古軍會認認真真將西夏王陵中的典籍文獻都找出來燒得片紙不存?如果沒有全部毀掉,西夏王陵還能不能給今後的考古學家或是西夏文化愛好者一個驚喜呢?這一切都是謎,等著人們去探索和發現。
相關鏈接
1.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有《古塚謠》詩曰:賀蘭山下古塚稠,高下有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時王與侯。當年拓地廣千裏,舞榭歌樓竟華侈。豈知瞑目都成夢,百萬衣冠為祖送。強兵健卒常養成,渺視中原謀不軌。詩中的古塚所指的就是西夏王陵。
2.1994年年底,一則消息震驚海內外:西夏皇裔及其家譜在古城西安被發現。西夏王朝末帝的23代世孫李培業和他珍藏的9部皇族家譜終於在700多年後麵世。李培業還向世人披露,西夏皇族後世子孫繁衍不息,現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湟水流域。
3.20世紀最後一個秋天,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西夏王陵考古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搶救保護性發掘獲得重大發現,一尊人麵鳥身、雙臂殘缺的精美石雕像——“迦陵頻伽”,漢語譯做“妙音鳥”,首次出土。專家認為,“迦陵頻伽”可與古埃及金字塔前神秘的獅身人麵像和古希臘的殘臂維納斯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