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成吉思汗陵之謎(2)(2 / 3)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和夫人的靈柩。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兒子,按蒙古的風俗,應由他繼承父親遺產。他生前常在父親身邊,得到寵愛,自窩闊台、貴由(窩闊台的長子)之後,元朝的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他們當然把拖雷擺在顯著的位置,兒子的靈柩與父親成吉思汗的靈柩靠在了一起。

西殿是展廳,展出成吉思汗當年用過的遺物——“蘇魯錠”(長矛)、寶劍、馬鞍等軍事用品。想當年,成吉思汗就是憑著馬、矛、劍、弓來征服各路強敵的,他“氣吞萬裏如虎”,真是無比豪邁而又無比威風。他死後,留下軍隊達12萬9千人,其中10萬人歸四子拖雷統率。這些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嚴格訓練,全都勇猛剽悍,數量雖少於金朝、南宋和花剌子模,但一可當十,十可當百,無堅不摧,銳不可當。最後,終於以少勝多,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大帝國。

按照史料記載,蒙古人建立馬上的“八白室”是為了祭祀這位偉大的祖先,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但是,從馬背上的“八白室”到地上固定的成陵過程中,“八白室”在誰的手中,還是有點靠實力決定的架勢。誰占有“八白室”,誰的地位就高了一籌,權力就大一點,這頗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架勢。另外,據史料記載,在成吉思汗孫子忽必烈一代,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四大汗國就彼此為仇,並不承認元政權的正統地位,甚至相互攻伐。如果真的對自己的祖先有如此虔誠的心理,那麼極有可能別的汗國也建立了“八白室”,但為何毫無記載呢?因此,馬背上的成陵“八白室”不太可能僅僅是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許還有別的更深層的意思。至於到底還有沒有別的意圖,可能還是一個待解之謎。

“天驕”之陵今安在

關於成吉思汗死後究竟葬在了什麼地方,又是如何安葬的,古今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說法。有人甚至提出到貝加爾湖的水下去尋找墓葬,因為有一種說法認為,成吉思汗葬在一處深水湖底,或一條大河的河底,為此甚至還專門隔開了河床。成吉思汗陵墓的真正遺址是有關成陵最大的謎。他的陵墓究竟有多大的規模?埋藏了一些什麼東西?這一係列的謎讓無數的研究人員費盡了心機。

數百年來,一直不斷有人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寢,但都沒有成功。成吉思汗的安葬之處從未在考古中得到準確發現。對這一千古之謎,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2000年8月,我國考古學者表示,他們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青和縣三道海附近,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另外一個證據是此山的山勢、山形與中國古代君王挑選墓地所依據的“風水”術相符。“水過西東,財寶無窮”、“山環水繞,四麵拱衛”、“沼止池湖,真龍憩息”,這些“風水”思想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國內學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鄂托克旗的千裏山附近發現的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此墓地距離鄂爾多斯市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裏。國內有學者認為,離此地幾十公裏處的阿爾寨石窟、百眼井、駝羔梁等遺跡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動的重要遺跡。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突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在該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石窟前方一裏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麵牆上有一幅壁畫。有專家認為是“蒙古族喪葬圖”,也有專家認為這幅壁畫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麵宏大的壁畫,為一個地位尊貴者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畫中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關於這幅畫,專家認為,圖中所描繪的極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主要成員。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但這一說法還需直接的證據來證明。

無論是蒙古學者,還是俄羅斯圖瓦地區的學者,隻要一提起成吉思汗的墓地一事,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孛兒隻斤部落的故鄉,現蒙古國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以及布裏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交界的地區。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社會問題專家尼古拉·阿巴耶夫教授指出,成吉思汗的墓葬應該在現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在圖瓦共和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在共和國中部一個叫索斯諾夫卡的村莊裏,安葬著一位曾跟隨成吉思汗征戰南北的統帥,墓碑上刻有古圖瓦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