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尚到帝王,他最終葬於何處?早逝的太子,成群的宮女,神秘的孝陵衛,巨大的石碑,古怪的墓葬,都有著怎樣的秘密?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這位曾經因貧窮而當過和尚的明太祖在白骨累累的基礎上建立大明帝國以後,十分相信“風水”,認為營建一座好的墳塋,可保王氣永聚。為了保證自己的江山萬萬年,讓子孫後代永享富貴,明太祖及其子孫前後花了30年的時間,曆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來營建這座開國鼻祖的皇陵,並將其命名為孝陵。由於朱元璋本人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又是一個嗜殺成性、陰險狠毒的暴君,他做事往往出人意料,孝陵本身又開啟了帝王陵寢的一個新的裏程碑,因此,圍繞著孝陵存在無數的謎。
這位開國皇帝是否真的睡在孝陵?孝陵墓室的入道口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他把自己的陵寢布置得蜿蜒曲折?是否真如人們所他說要讓孫權幫自己看守大門?
相傳朱元璋死後,有46位妃子替他殉葬,這些如花似玉、生前錦衣玉食的王妃又葬在了什麼地方?
南京城內出現罕見石龜,它與孝陵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孝陵的布局呈“北鬥七星狀”,是有意為之還是巧合?
原打算安放在孝陵的罕見的巨型石碑,最後為何又棄置不用······
孝陵為何引起如此大的關注
2004年6月,南京的一則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中山陵園管理局與南京大學攜手保護開發明孝陵,試圖解開這座陵墓存在的諸多謎團,使剛剛申遺成功的孝陵成為一張真正的“國際名片”。孝陵博物館館長周鈺雯和南京大學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分別在一份協議書上鄭重地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南京大學與中山陵園管理局“世界遺產明孝陵綜合研究科研合作”協議正式簽定。兩家單位決定攜手為南京剛剛打造的“國際名片”繪製更美的圖案。利用高校科研力量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是首例;在世界,也鮮有所聞。
作為一個普通的遊人,明孝陵對於我們來說可能就是幾塊青磚,幾方土牆。可當你知道其所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之後,你就會覺得孝陵就是一座充滿謎的寶庫。比如,古代“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獨有的陵墓“風水”理念,在明孝陵這座開創了明清五百年皇家陵寢新製的皇陵中有著獨特鮮明的體現。明孝陵前臨前湖,後依高山,東西各有依持,便充分體現了這一理念。而這些都是專家們近年來考證破譯出來的謎底,如果沒有他們的詮釋,我們永遠讀不懂真正的明孝陵。那麼,設置了如此多謎的墓主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明孝陵在中國帝王陵墓發展進程中又處於哪個階段,有什麼特點,造成了什麼影響,這些本身就是一些世人欲知之謎。
孝陵的主人朱元璋1368至1398年在位,是一位在中國曆史上頗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為了生計,他曾經在當地一家寺廟裏出家做過僧侶。後來,朱元璋參加了反抗元朝的農民起義,由於他作戰英勇、富有謀略,於是逐漸脫穎而出,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為農民起義軍的領袖。1368年,朱元璋稱帝,並最終統一了中國。
朱元璋為選擇帝陵基址,看中了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這一陵址的選擇,是經劉基、徐達、湯和等大臣討論後提出,由朱元璋最後同意確定的。獨龍阜原是六朝開善寺的舊址,宋元時改稱蔣山寺。洪武九年,朱元璋派人逼使蔣山寺的和尚將寺址從獨龍阜遷到紫霞洞的南麵。但當新寺即將建成的時候,又有“風水”先生說新寺址於陵園不利,和尚隻好再次搬到了現在的鍾山東麓靈穀寺。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陵園經過5年建設,到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第二年葬入皇後馬氏,因皇後諡號“孝慈”,所以將陵定名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兩年後規模巨大的孝陵大殿落成,負責建陵的官員李新,也因建陵有功被封為崇山侯。洪武二十五年,又葬皇太子朱標於孝陵之東,稱東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於西宮,與馬皇後合葬此陵,殉葬的嬪妃46人。陵墓的附屬工程一直延續到永樂三年(1405年)最後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為止,才算全部完工,前後共曆時32年之久。
開創了新的陵寢製度
在中國曆代上百個帝王陵墓中,有3個堪稱是裏程碑,一是秦始皇陵,二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再就是明孝陵。秦始皇死後的陵墓建成方形,以後一直影響到西漢、東漢;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依山為陵,陵前有完整的神道和石刻,這又影響到整個唐代直至宋;朱元璋的孝陵是明十三陵的模板,並影響到清代陵寢的規模和製度。那麼孝陵是如何布局的呢?它有哪些特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