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環境及其基本特征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下文簡稱積石山縣)。在自治縣境內又以大河家鄉的大墩、梅坡、幹河灘三村為保安族聚居區,俗稱“保安三莊”。另有部分居住在劉集鄉高趙李家村、柳溝鄉斜套村。少數散居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及蘭州市、青海省河東地區及新疆等地。
積石山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北角的小積石山東麓,屬於黃河中上遊高源溝壑區,東南與臨夏市接壤,西北部與青海省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和縣相望,東北部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
自治縣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與黃河河床成一傾斜麵,靠近黃河有小麵積的平川。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山區,東北部為高寒幹旱山區,全縣地質地貌屬黃土高原的丘陵地區。主要山脈是小積石山,由西北向東南橫亙全縣,成為全縣群山的總樞,其他山丘縱向延伸到黃河穀地。積石山最高峰為雷積山,其次有蔥花嶺、拉鋸山、尕尖山、五台山、拉紮山、青石山、石流山等。有源出積石山麓的三條峽水——崔家峽、大峽和大墩峽,由這些峽水衝積而形成了羌灘、夾灘、吹麻灘、甘河灘等灘地。西北部的積石峽內,有被稱為西北高原上“西雙版納”的孟達天池,西南部積石山高峰有著名的達裏架天池,還有九眼泉、神泉、五眼泉等山泉。
自然資源豐富。除大理石外,還有黃鐵、銅、石英和磷鉀等礦藏;野生動物有蘇門羚、鹿、獾、香獐、岩羊、藍馬雞、雪雞、野兔、狐狸、狼、黃鼠狼、石貂、猞猁、野豬、野牛、水獺、娃娃魚等。蘇門羚、藍馬雞、雪雞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野生藥材有黨參、當歸、黃芪、貝母、丹參等90多種。這裏盛產瓜果,如冬果梨、蘇木梨,還有遠近聞名的“雞蛋皮核桃”。
積石山地區屬於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內含山區、高山綜合氣候特征。受地勢地形影響,全縣氣候差異很大,具有小區域性氣候特征。全年平均氣溫是5.2℃,最高平均氣溫是16.5℃,最低平均氣溫是零下8℃。
二、建置沿革及行政區劃
保安族自離開其原先居住地青海省同仁地區定居積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一百多年。回顧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保安族舉族遷至積石山定居的足跡。在明末清初之時,保安族居住地區今青海省同仁縣,已形成了一個多民族大雜居的“四寨子”(又稱“四屯”,即尕撒爾、年都乎、吳屯、保安)。在保安城內雜居著保安、回、漢等民族,多為曆代“守邊防番”的“營伍人”和他們的後代。城外有上、下兩莊,上莊住有土族,稱為“五坊頭”,下莊由保安族居住,俗稱“四坊頭”,又稱“四坊馬家”(意為下莊的四個馬姓家族)。尕撒爾住有保安族、土族等民族。年都乎主要居住著土族,也有少數回、漢、撒拉等民族雜居。保安族聚居的尕撒爾、保安(妥加)、下莊三地被稱為“保安三莊”。四周鄰莊均為藏族、土族部落,即稱之為“同仁十二族”(意為同仁地方的十二個以藏族、土族居民為主的大部落)。當時,周圍的土族、藏族人稱“保安三莊”的保安人為“黑黑”(即回回)。這時,保安地區仍歸河州管轄,保安堡駐有清兵,招募當地撒拉、土、藏、保安人充當兵丁。1728年保安堡兵丁發動兵變,但被清廷鎮壓。乾隆年問保安地區增設營製,改屬循化廳,改都指揮為都司。此後,發展為不斷有內地兵丁駐防的永久性據點。雖然隸屬關係多次變動,但大體保持了較完整的行政建製。保安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隆務河邊,與其他兄弟民族共同開發了這片土地,同時也建立了親如兄弟般的民族友情。然而,由於當地土司頭人和寺院上層喇嘛等地方勢力的不斷擴展,且清朝統治者采用扶此抑彼“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同仁地區各民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製造民族間的矛盾。如保安族與當地藏族尕寨東部落因水渠問題引起糾紛,矛盾激化;同仁地區的統治者為擴張勢力,強迫信仰伊斯蘭教的保安族人民改信喇嘛教等。可以說,這些是迫使保安族舉族東遷的直接原因。此外,清鹹豐末年的同治初年間,保安族響應西北回民起義,反抗清朝的反動統治,同仁地區的統治者怕回民起義的烽火燃燒到他們統治轄區內,於是挑動部分藏族部落頭人發動不明真相的牧民群眾迫使保安族遷走。
據說,在民族糾紛發生後,部分藏族部落集兵,要侵襲保安人,藏族另一部落“吳屯”的頭人“吳屯王爺”速傳訊給保安人。正當保安人商議東遷之際,藏族瑪巴部落、尕寨東部落聯絡“五坊頭”的土族和其他部落,乘夜包圍了保安城,慘殺和俘虜了事出無備中的保安族部分人。而藏族朗加部落群眾接應了由保安城北水洞逃脫的部分保安人,並與下莊出逃的保安人一同護送,使他們順利到達今青海省循化地區。從此保安族離開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流落到循化街子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