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新中國成立前保安族的經濟社會狀況(1 / 3)

保安族在大河家地區定居以來,與廣大的回、漢、東鄉、撒拉等各族人民雜居,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他們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麵已經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近代以來,保安族聚居區與周圍臨夏和青海循化等地區結成了共同的區域性經濟。雖然在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斷侵入和影響下,保安族內部的自然經濟基礎也受到衝擊,但是,由於保安族地區處於西北交通閉塞的偏僻山區,且封建勢力一直很強大,因此,社會變化也較緩慢,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

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前,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區,地處交通閉塞的偏僻山區,自然環境較差,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下,保安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十分低下,呈現出一幅貧窮落後的衰敗景象。

保安族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副業,部分人從事小商小販。保安族在青海同仁時,經濟社會發展已處於封建社會階段,其聚居地位於隆務寺北的丘陵地帶,除沿隆務河兩岸的山川地外,登高環視,盡是連綿起伏的綠色草原。這裏不僅有畜牧業,而且早已有了農業。但這裏僅有的土地,絕大部分被當時屯邊駐防的官兵和寺院(主要是隆務寺)、封建部落頭人所占有,群眾所占有的耕地並不多。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農民生活十分貧窮,常年不能溫飽。保安地區在明、清尚屬“邊外”,保安人當時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都比較粗陋簡單,早期的農事活動,曾經曆過一個階段粗放的開拓荒地的過程,以後隨著土地逐步擴大,人口不斷增長,生產也得到了新的發展。從早先挖坑點種,以後發展為挖溝點種或條種,後來又使用“人拉犁”或“二牛抬杠”,開始了“撒播”、“條播”等耕作形式。但是他們的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生產工具落後,木製和石製工具在農業生產中仍占重要地位。常用生產工具有杠子(犁)、木銑、木耙、木叉、石磨、碌碡等,鐵製工具有小尖鏵、鏟、鐮等,另外還有繩、筐、背鬥等;耕畜有牛、馬、騾、驢,貧苦農民一般無力飼養大牲畜,主要用人拉犁。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大麥、大豆、洋芋等。耕作粗放,淺耕散播,肥料較少,加之自然災害嚴重,致使農作物產量低下。據傳說,早年在保安城內有被稱為“回回”保安人的各種手工業匠人,他們有製作土槍、弓箭的,有一般鞋匠和金銀匠等。四寨子一帶也有製作婦女頭飾的,如銀盾、耳環、簪子之類的小商品。經營小本生意、“跑腳戶”是保安族群眾經常性的商業活動,他們從河州、循化等地購得一些鹽、茶、布匹等,去藏區換得皮毛等畜產品,再把畜產品販往內地。明、清期間青海同仁的保安地區,隨著保安站、保安堡等行政建製的加強與擴大,不僅成為一條通往西寧和內地的重要交通孔道,而且隨著貿易往來不斷擴大,又形成了一個塞外的商業據點,所以,到清雍正年間,保安堡已有“番”、“回”商賈100餘家,保安四屯居民約千戶以上。遷到甘肅臨夏大河家地區後,在當地各族農民的幫助影響下,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技術,在生產工具、耕作方法和農作物種類上都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改進,使保安族的社會生產得到了發展。如耕地用的犁,生產中用的鏟、鋤,碾場用的碌碡等生產工具都有所改進。在耕作技術上,不斷地總結出一套科學的輪作程序,如利用豆類作物根瘤菌肥田的原理,用“豆麥倒茬”法代替多年在一塊土地上種植單項作物的陳舊耕作方法,使地力得到恢複,產量得到提高。在肥料使用上一般為農家肥。重視選種,並學會了拌種,如麥種用清油拌,洋芋用草木灰拌。引進新品種,以產量較高的“深肥窩”和“牛頭”洋芋代替紅洋芋。並開始種植春小麥。各種作物大多一年一熟,農作物品種逐漸增多,計有白麥、藍麥、佛手麥、大麥、蕎麥、豆子、胡麻、洋芋、糜子、大黃芥等。在一些川水地區,由於氣候溫暖,水源充足,開始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有白菜、芹菜、蓮花菜、菠菜、菜瓜、辣椒、韭菜、蔥、蒜、豆角等;果類有冬果梨、蘇木梨、紅棗、核桃、杏等。

農業勞動以個體家庭為單位進行,男女分工較明確,男子擔任犁地、灌水、送肥、運輸等,婦女則擔任積肥、施肥、撒種、拔草、收割、打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