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1)(1 / 3)

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增強區域經濟活力,是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本途徑。要使保安族經濟社會有一個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著力解決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合理這一製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實施結構優化戰略,培育區域經濟新優勢,構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結構優化戰略

推進保安族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根本舉措,也是保安族社會經濟實現再發展、再提高的基本前提。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不單純是一個三大產業內部比例關係變動的問題,而是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根據保安族農村人多地少、商品經濟不發達、市場發育不甚成熟的實際,著眼於國內外農業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為出發點,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原則,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全麵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重點圍繞三個方麵:農副產品加工和發展優勢產品;調整、提高加工業;結合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總體思路應是:立足現有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主體,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大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切實加強第一產業,著力改造提升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一、切實加強第一產業

加強第一產業要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方向,以提高農業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為核心,加大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調整種養結構,實施規模經營,重點要抓好特色產業基地和生態農業建設。

(一)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保安族所處的積石山縣大河家、柳溝、劉集等鄉鎮,可耕地麵積有限,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畝,人地矛盾較為突出。因此,農業基礎條件的改善,應是盡可能地擴展可耕地麵積,通過改造灘塗地、鋪土造田等工程措施,增加並擴大農田麵積。同時要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努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川水地區要改變大水漫灌、浪費水資源的傳統耕作陋習,大麵積推廣高新節水技術。山區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基本建設,宜農坡地要盡快盡早使之梯田化,把節水農業與小流域治理和發展生態農業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努力改善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

(二)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的狀況,以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發展多種經營。

在不放棄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糧經比例關係,發展瓜果、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提高農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以優質搶占市場,以高產增加收益。要注重發展消費需求潛力大的名、優、特、新產品,尤其是對花椒、雞蛋皮核桃等有一定知名度的林果產品,要適度規模經營,走深加工增值的路子,積極拓寬銷售渠道,讓具有保安族地域特色的品牌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走進千家萬戶。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優化型的轉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提高種植業的整體效益。

(三)突出草食型、節糧型畜禽業,發展專業養殖和規模養殖。

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飼養牛、羊等草食型、節糧型家畜,既是本民族傳統的生產方式,又適應群眾的養殖心理,符合生物鏈的合理配置和世界農業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同時還能獲得比較豐厚的收入。現在的問題是無論專業養殖還是規模養殖,力度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個大的發展。一是要改變傳統的養殖習慣,改圈養為棚養。二是要引進推廣優良家畜家禽品種。加快黃牛改良,全麵普及產仔率高的小尾寒羊等優良家畜,發展肉雞生產,實施工廠化養殖,逐步建立符合當地實際的優良畜禽繁育體係。三是加強動物檢疫、防疫工作。抓好以口蹄疫、羊痘為主的疾病防治,確保畜牧業生產的安全運行。四是大力發展草業。退耕地要以種草為主,四荒地要以種樹和種草並舉,草業建設應做到三個結合:與生態治理相結合,與發展草食畜相結合,與草產品的加工轉化相結合,建立與草食型家畜發展相適應的草業基地。

二、改造提升第二產業

加工業的發展,要緊緊圍繞產業升級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培育一批以種養業為依托,對當地經濟起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的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專的小型企業群落。要在甘河灘工業開發小區與大河家多民族經濟開發區已初顯雛型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改善投資環境,使工業園區得以鞏固提高並繼續攀升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