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保安族婦女的經濟社會生活(1)(1 / 3)

建國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改革的浪潮把保安族婦女推向了發展保安族各項社會事業的前沿陣地,她們勇敢地接受挑戰,積極投身於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文化建設的大潮中,成為振興發展保安族各項社會事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們與男子漢們並駕齊驅,憑借保安族婦女傳統的勤奮、吃苦耐勞精神,以辛勤的汗水譜寫著保安族婦女新的曆史篇章。

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保安族婦女

受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以及伊斯蘭教宗教禮儀的約束,保安族婦女的社會經濟生活深深地打下了傳統的烙印。她們在特定的生活環境之中,擔負著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的責任,從事著輔助性的農業生產勞動,逐漸形成了勤勞、善良、賢慧的品性和美德,對維係保安族社會穩定、家庭和睦,以及保安族的生存與發展,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曆史上,保安族長期生活於封建統治與其他民族上層的統治之下,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這就決定了保安族婦女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事實。保安族婦女的生活領域基本上被局限於家庭之內,同時由於保安族生產及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保安族和西北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普遍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家庭內部生兒育女、孝敬老人、操持家務及家庭教育、家庭成員關係維係等許多方麵,保安族婦女發揮著很大作用。長期以來,保安族家庭和睦、穩定,保安族社會道德風尚良好,與保安族婦女有直接關係。

但是,傳統社會生活中的保安族婦女由於社會製度、思想觀念和生活環境的局限性,嚴重製約了她們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從總體上反映出保安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的狀況。

1.社會生活方麵。在保安族的傳統社會生活中,受中國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保安族婦女沒有參與社會政治及決定社會事務的權利,也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調查資料表明,解放前,99%以上的保安族婦女是文盲。

2.戀愛婚姻方麵。保安族傳統的婚姻製度以伊斯蘭教婚姻製度為基礎,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並存,但以一夫一妻為主。其傳統的婚姻形式有族內婚、族外婚、教內婚、表親婚、交換婚及童養婚等形式。保安族傳統的婚姻締結習俗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為主。調查資料表明,解放前,保安族婦女的婚姻99%以上由父母包辦,一般的保安族女孩在十一二歲時,就由家長做主訂下小親,女孩子十五六歲結婚的現象極為普遍,這表明在保安族傳統的婚姻習俗中,婦女有早婚的習俗。

3.家庭生活方麵。保安族婦女在家庭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不僅表現在生兒育女方麵,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家務勞動中,她們終日圍繞著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睡,從事著燒水做飯、洗鍋抹灶、縫補漿洗,清掃室內室外、院裏院外的衛生,喂雞喂羊、碾米磨麵等一係列繁雜的勞動。保安族婦女性情溫和,注重禮節,她們在家庭生活中以溫和的態度為人處事,厚待老人,體貼丈夫,默默地盡著傳統社會為她們規定的家庭義務。

4.經濟生活方麵。保安族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民族,農業勞動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經濟生活中男女分工較為明確,婦女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保安族婦女不但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而且農業中的一切主要勞動也都由婦女來承擔,如挖肥土、背糞、下種拔草、收割打碾、開渠灌水等。婦女的勞動強度大、時間長、分量重、種類多,她們承擔了全年農時農活的70%到80%,而男子在農活中一般隻參加春播、秋收、冬藏等莊稼“三忙”中的扶.犁、碾場、運輸,其他時間多從事跑生意和手工業加工等副業勞動。

從上麵的簡述中可以看出,解放前,保安族婦女在傳統的社會生活中,處在遵循傳統社會的道德規範,被限製在以維持家庭生計為主的範圍內,因此,保安族婦女傳統的社會生活具有封閉型的特征,這是由她們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造成的。

保安族婦女社會生活的變遷

21世紀的今天,保安族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村公路四通八達,從而加快了保安族與外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初級教育普及到農村,中等教育普及到鄉鎮,電視的普及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也使他們了解認識了外麵的世界,特別是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以來,更引起了保安族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保安族經濟社會的變遷是朝著從封閉到開放,吸收外界的積極因素與本民族的傳統融合的趨勢發展,而這一切同樣從根本上改變了保安族婦女的經濟社會生活狀況。

一、保安族婦女社會地位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