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回族民族特性(1 / 3)

(一)回族與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回族形成的過程。在我國,從唐朝至今,曆代政府對伊斯蘭教認識不同,稱呼也不同,先後稱呼有大食法、大食法度、淨教、真教、清真教、回教,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被統一稱為伊斯蘭教。

伊斯蘭是人類曆史上的重大社會文化現象之一。它是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伊斯蘭作為一種宗教、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傳播到了我國,在不斷吸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習俗過程中,與中華悠久的文化傳統互相影響和融合,作為一種曆史積澱的特殊文化現象,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伊斯蘭文化,並成為回族民族的一種宗教信仰、文化體係及生活方式。同時也形成了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族群。在我國伊斯蘭已深深地反映體現在回族的風俗習慣、民族思想文化、民族心理結構、民族生活方式之中。長期以來,我國回族人民深受伊斯蘭文化的熏陶,伊斯蘭倫理道德對回族穆斯林有勸善戒惡的作用,對回族穆斯林行為規範有很強的約束力,也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內部的精神支柱。

我國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在《中國回教小史·題記》中說:“中國回教曆史的研究,是一門很艱苦的學問。研究這門學問的人,須具備幾種語言上的工具,須理解回教教義和教法,須熟悉中國史料以及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中的有關記載,須明了歐美學者在這方麵已有的成績,更須足跡遍全國,見到過各處的回教社會,見到過各處的碑刻和私家記載,他不隻要有這些言語文字上的資料,他更要懂得回教的精神,懂得中國回教人的心。”

(二)回族民族特性

當代著名回族學者楊懷中先生,研究中國回族近現代史後認為:“回族是一個逆境求生的民族,是一個奮發進取的民族,是一個忍辱衛國的民族,是一個自覺認同的民族。”

1.外來性

回族不同於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中國的那些土著原住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動之初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地域,曆史上隨著回族軍士在地多人少的西北、西南等邊疆地區的鎮戍屯牧,工商業者的貿易往來,官吏學者的宦遊,宗教人士的傳教活動以及反壓迫鬥爭後的流動遷徙,回族人逐漸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來愈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全國,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在內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陸路交通線上;在農村,回族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則多聚居若幹條街巷。但是,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麵,回族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被認為“同類則相遇親厚”“自守其民俗,終不肯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經名,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麵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動物。這原是《古蘭經》中的規定,千百年來已經逐漸變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

回族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者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曆史上,回族工匠在製香、製藥、製革以及礦產的采冶上都較為著名。回族尤擅經商,回族商人遍布全國各地。從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到牛羊屠宰和加工業,都是他們的傳統行業。回族商人在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交流,以及在中國對外國的貿易往來等方麵,都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民族性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的國家,北方許多遊牧民族曾多次進入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有的還建立了全國性或地方性的政權,但是這些民族都如曇花一現,最後都消融在漢文化和漢民族群體之中了。漫長的史記證明,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要被漢化,這是一條曆史規律。

先後來自中亞、波斯、阿拉伯各地的穆斯林散居在全國各地,他們沒有共同的地域,沒有共同民族的經濟市場,他們最早操各自的突厥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後來通用漢語。他們又帶著和沿襲著本民族本地區的各自的傳統,按照曆史的傳統規律看,他們必然會無聲無息地融合於大漢民族之中。但回族不同,這不能不歸功於伊斯蘭文化的作用。伊斯蘭文化給回族穆斯林提供了共同的信仰,使穆斯林能聚為一體而不疏散,在信仰這一終極點上,超越了一切區別和差異,消融了所有的對立關係,使得文化的整體價值與個體生命意義得以體現,產生了整合作用,帶來了凝聚力。

伊斯蘭文化涉世性很強,它對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世俗生活的各方麵有嚴格的規定,成為一種獨特生活方式,共同的生活方式給回族帶來了一種維係力量。伊斯蘭文化從倫理道德、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心理結構、價值觀念、內在精神的一致性等方麵塑造了回回民族。回族在其發展中還體現了一種為堅守信仰而殉道,為求生存而抗暴的精神品質。

3.結合性

漢文化與伊斯蘭文化是兩種自成體係的強大文化,這兩種文化相遇在一起,一方要完全融化掉另一方,是有困難的。它們又同是古老的東方文化,有其某些相通之處,這兩種文化經過千年的接觸、碰撞後,最終必將在它們的相通之處找到結合點。

在元、明兩代,我國回回穆斯林自發地掀起過一個翻譯運動,他們把阿拉伯文、波斯文的著作譯為漢文。其中有宗教哲學、教法、伊斯蘭教史的,有天文地理的,也有關於阿拉伯語言學的。這些譯著,豐富了我國哲學史、思想史、民族史、伊斯蘭史,同時也成了我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目前在我國的清真寺、經堂中的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教法學、認主學、哲學等方麵的教材,很多還是沿用古代伊斯蘭原著。我國清真寺裏保存了許多中古時期伊斯蘭文化書籍。另則,波斯語文在元代還是一種通用語言,中國回族穆斯林宗教學者有學習波斯文的傳統。許多波斯文的文學、曆史、哲學、醫學著作在我國回族宗教學者中廣泛流傳。

4.保守性

在中國曆史上長時期把伊斯蘭教更多地看作是一種民風民俗,而沒有深刻正確認識到它是一種宗教,一種文化。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穆斯林從不大張旗鼓地主動向非穆斯林傳教;我國伊斯蘭教從不主動加入思想界和宗教界意識形態紛爭,不主動反對佛道,對孔子表示尊重。我國信仰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這樣做,在漢族群眾中不會樹立對立麵,有利於自己的生存。重禮俗,在阿拉伯世界,禮俗不是伊斯蘭教的主要內容,但在回族穆斯林中卻成了一個主要內容,因為重禮俗既能與兄弟民族友好相處,又能堅持自己的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