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穆斯林
回族穆斯林即回族中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伊斯蘭是阿拉伯語,含義是和平與順從。穆斯林就是自覺順從安拉的人。順從安拉旨意的人,即“順從者”,阿拉伯語叫“穆斯林”。穆斯林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也有簡稱為“穆民”的,還有稱作“兄弟”的,這是出自《古蘭經》中“凡信士確為兄弟”“天下穆斯林皆兄弟”。《古蘭經》中把穆斯林一詞通指一切服從安拉的人。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稱安拉為“真主”,伊斯蘭教是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
(一)人生價值觀
回族穆斯林受六大信仰的熏陶,經五大功修的鍛煉,慕聖賢嘉行之教化,仰伊斯蘭教法的約束,穆斯林麵對現實,展望未來。視今生為後生之田園,積極耕耘,拋灑汗水,後世享受佳美的甜果,因之就自然形成了回族穆斯林的人生價值觀——敬上愛人,愛國愛教,樂觀通達,兩世吉慶。
(二)勸善戒惡
《古蘭經》勉勵人行善,勸誡人勿作惡,是穆斯林道德建設的根本課題。自己以身作則,不做壞事,盡力阻止壞人壞事的產生,勸善戒惡是穆斯林的天職,為此人人要敬主愛人、光明磊落、胸懷坦蕩、公正無私、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孝順父母、敬老愛幼、憐憫孤寡、親善鄰友、潔身自重、廉潔奉公、虛心好學、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反對邪教、常記後世、珍視現實、不屈不撓、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勤勞致福、謹言慎行、遵紀守法、先人後己、戒除貪欲、寬宏忍讓、以誠待人、任勞任怨、安貧樂道、抑惡揚善、急公好義、以德報德、無私無謂、樂善好施、濟困扶貧,回族穆斯林把做到以上各項視為自己的應盡義務,但也不能獨善其身,而要對社會的一係列醜惡現象,堅決製止,決不聽之任之,坐視不理。揚善必須戒惡,戒惡才能揚善。隻有懲治了假惡醜,才能褒揚真善美。穆斯林戒除一切醜惡現象。例如,忤逆父母、虐待老人、欺淩弱小、拐賣婦女、買賣兒童、貪汙盜竊、行賄受賄、強暴婦女、狎妓嫖娼、同性相戀、驕俊謠穢、高利盤剝、欺行霸市、短斤缺兩、為惡鄉裏、說謊造假、詐騙陷害、製毒販毒、危害社會、賭博看相、占卜未來、汙染水源、毒化空氣、坑人利己、損公肥私、流氓浪跡、不勞而獲、驕慢自大、不可一世、沽名釣譽、炫耀鬥富、投機鑽營、不務正業、非法倒賣、牟取暴利、製假售假、坑害百姓等,凡此壞人壞事,穆斯林必發揮正義感,群起而攻之,使之不再泛濫,危害社會,盡穆斯林勸善戒惡之天職,建設文明美麗和諧的新社會。
(三)熱愛和平
回族穆斯林熱愛和平。《古蘭經》說:“你們要全體加入和平!”伊斯蘭教是一個主張和平的宗教。伊斯蘭的本意就是和平,穆斯林就是主張和平的人。眾所周知,穆斯林見麵相互問好說“色蘭”,即祝平安。可以說,“和平”二字充滿了穆斯林生活的各個方麵。
人類需要和平,穆斯林需要和平。隻有和平,人類才能進步,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古蘭經》說:“你們當命令人走正路,禁止人走邪路。”這是伊斯蘭教最大的特點,也是穆斯林的基本信條之一。和平的敵人就是戰爭,因而要維護和平就必須製止戰爭。如《古蘭經》中“如果兩位穆民發生格鬥了,你們就要從中調停。如果一方壓迫另一方了,你們就要對壓迫的一方進行戰鬥”。這是伊斯蘭教和平觀的基石,也就是主持正義、維護和平、反對戰爭。如《古蘭經》中“你們不要侵略,的確真主不喜歡侵略者”。穆罕默德說:“誰發現罪惡,就讓誰用手改變它;如果用手不行,就用嘴;用嘴再不行,就用心。”和平必須建立在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和平。自覺發揚伊斯蘭教的優良傳統,加強團結、維護和平、造福人類是每一個穆斯林的責任和義務。
(四)倡導團結
精誠團結是伊斯蘭教的特征之一。伊斯蘭的誕生地在阿拉伯半島,伊斯蘭首先在那裏創造了一個奇跡,使四分五裂的阿拉伯民族團結一致,互相稱為兄弟,在伊斯蘭大旗下成就了一個曆史大事業。“穆民皆兄弟”的原則來自真主的啟示和聖訓,因而發展成具體的法製,更易於理解和執行。例如,穆斯林之間禁止背談,不論家庭或社會事物均要依法治理,以公正的法製保證兄弟的互相關係,穆斯林之間互相賭氣不能超過三天。在各種“聖訓”集中,可以看到數以千計的聖諭和箴言,維護“穆民皆兄弟”的原則。穆罕默德說:“一個穆斯林對另一個穆斯林兄弟歧視,是邪惡行為。每個穆斯林的生命、財產和榮譽不受其他穆斯林的侵犯。”
消除人類之間的一切隔閡,使各民族共同建立一個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大家庭。穆罕默德說:“穆民和穆民就像一個完整的建築,各部互相拴緊。”等等。這就是伊斯蘭主張團結的思想和理論基礎。這種團結觀在曆史上對伊斯蘭教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鼓勵學習
學習是每個穆斯林的天職。學習是多方麵的,學習內容是非常廣泛的。凡是對人類有益的,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的一切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等,都屬學習的範疇。
穆罕默德大力提倡和鼓勵學習。他有諸多對學習的精典論述。如:“知識是穆斯林丟失了的駱駝,不論在哪裏發現,都應該把他牽回來。”“學習對每個穆斯林男女都是天職。”這就把學習任務提到最高的限度。“你們要尋求知識,哪怕遠在中國!”鼓勵穆斯林為了學習,不怕走遍天涯海角,要下決心,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你們要學習,從搖籃學到墳墓。”要求穆斯林學習必須持之以恒,活到老學到老。穆罕默德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而且表達得如此樸素、生動。
在穆罕默德的大力提倡和鼓勵下,穆斯林出現了學習熱潮。他們不僅努力學習本國的文化,而且認真學習希臘、波斯等國的科學、文化和藝術,同時大力興辦各種教育事業。他們不僅善於學習新的東西,而且能夠把古代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因此,伊斯蘭文化在曆史上曾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提倡終身教育
人們對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不重視教育到重視教育,從隻重視學校教育到提倡終身教育。人生的一個起點,一個終點,從呱呱墜地到壽終正寢,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迎接人生中一個又一個挑戰。
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文盲、半文盲依靠體力就能贏得一方生存空間,普通人無力也無須進學校接受專門的教育,受教育成了少數人的特權。在工業社會中,社會分工的精細,要求人們具備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大工業生產的需要,於是上學受教育就成為必然要求,特別是在當今信息社會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更新速度,職業變動頻率加快,人們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人們對科技文化知識、生活經驗、生產技術的探索和積累是永無止境的。在此情況下,終身教育觀便應運而生。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推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會議認為,數百年來,把人的一生分成兩半,前半部分用於教育,後半部分用於勞動,是不合理的,教育應是一個人從生到死不間斷的終身過程。從此,終身教育理論很快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教育思潮,不久便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製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我國教育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以法律的形式充分肯定了終身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治理好這個世界,建設好這個世界,使整個世界走向繁榮昌盛,使各族百姓安居樂業,享受文明與康寧。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開發潛能,追求知識,接受教育,完善自我。《古蘭經》中反複出現“理智”“思維”“知識”等詞,極力號召人們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啟迪智慧,強調不能把有知識的人與無知識的人相提並論,認為思考是善功,求證是義務,求學是天職,而僵化與盲從是罪惡。號召穆斯林要善於學習,善於思考,善於發現,做到不唯書,不唯人,以宇宙為書本,以社會為學校,以自然、人生為課題,既讀有字之書,又讀無字之書,開發智力,提高素質。
《古蘭經》號召人們觀察自然,研究自然,“你們要觀察天地間的森羅萬象。”我國穆斯林學者闡述《古蘭經》精神時說:“正學之義,不獨效先覺之行止,記錄其文章,固有當體正情之學,或參察天地萬物貫通之學,所以智人不患乏經書,無師範,天地萬物皆彼師範,皆彼經書也。”鼓動人們廣泛涉獵,拓寬思路,開闊視野,而不故步自封,坐井觀天。
鑒於知識的重要,“聖訓”中把求知看作是穆斯林義不容辭的職責,如:“求知,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職。”“你們求知吧,為真主而學,等於敬畏;探討等於功德;閱讀等於頌讚;砥礪等於抗戰;教知識於文盲,好似施舍;傳學問於家人,正如贍養。”“你們求學吧,哪怕它遠在中國。”
穆罕默德不光是一位伊斯蘭教的創立者,而且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社會改革家。他的人生經曆表明,他不僅僅隻是一個宗教的創立者和傳播者,他還創立了一個基於共同信仰之上的新政權和新社會。支撐一個政權,維係一個社會,光靠宗教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其他有益的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作為一個宗教領袖,穆罕默德主要想表達一種求知的精神——隻要是有益的知識,哪怕路途艱險、遙遠,也要去追求。人生有涯,學海無涯,求知永無止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青少年時期的學習固然重要,但遠遠不夠,要想使人類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就必須學習知識、接受教育,並使之成為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
教育不限於學校教育,校內外的一切場所,如家庭、清真寺、學校、圖書館、宮廷府邸、科研機構以至田間地頭、工場作坊、軍事營地等,均為教育場所;士農工商、男女老少都是受教育者;宗教信仰、天文地理、哲學、數學、史學、文學、法學、醫學等等,都是教育的內容。正是有了這種教育形式,使得人們根據自身年齡、性別、天賦、特長、興趣以及經濟條件、職業特點等具體情況,進行多樣的選擇,從而能夠使人各展所長,以各種方式發展、完善自己,最終充分有效地發揮了教育功能的釋放效益,從而出現了7世紀中葉伊斯蘭穆斯林文化教育的繁榮局麵,並且在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史學、哲學、文學、法學等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推動了歐洲文藝複興,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
穆罕默德的“你們求學吧,哪怕它遠在中國”,這句名言被世界穆斯林所熟識默記。以知識為財富成為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在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域外文化,豐富了自己的文化營養,經過長達百年的翻譯和傳播,把古希臘文化各種書籍翻譯、介紹、傳承、交融,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伊斯蘭文化。
伊斯蘭文化是一個開放的體係。它兼收並蓄,廣泛繼承了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臘古典文化,把東西文化熔為一爐。伊斯蘭文化不是古代文化的機械組合,而是一個新的創造。在這個創造過程中,各種古代文化被融合為一種新文化,以伊斯蘭文化的形式出現,這個新文化在各個方麵都有自己的特點。它博大精深,豐富多彩。
2.社會道德教育
回族穆斯林認為,終身教育要突出道德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一般而言,個體的道德養成,是知、情、信、意、行五個要素連續轉化和遞進的過程。
知即道德認知,是人們對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規範的認識和理解。這是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也是道德情感、信念和意誌形成的根據。
情即道德情感,是基於道德認識對周圍世界進行評價時的一種情緒體驗,是知、信、意的催化劑,也是個體向善的推動力。
信即道德信念,是對一定社會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心確認和堅定信仰,是道德形成的中心環節,也是個體道德行為的精神支撐和動力。
意即道德意誌,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覺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道德活動持續的保證。
行即道德行為,是基於以上諸要素而表現出的實際行動,也是道德教育過程的最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