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俗
豐都的婚姻習俗既有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共同特征,亦有豐都的地方特點;既有漢民族的特征,也有土家族的若幹習慣。解放前,婚姻是媒灼之言、父母包辦。迎娶時新人乘坐花轎,迎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嗩呐隊吹奏),男方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方吃早飯,飯後接新娘返回,返回時娘家有送親的隊伍,送親的人把陪奩搬到新郎家,隊伍浩浩蕩蕩,好不熱鬧,俗稱“接媳婦”。新媳婦接到婆家,接著舉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對拜。拜堂完畢入洞房就有一些地方習俗,床、被、家具是娘家送親的隊伍送來的,必須立即把床安好,把床鋪好,把被枕放好,家具安好,給婆家一個全新的印象。
新郎新娘入洞房後一要坐床,就是新郎新娘一齊在床沿上坐下,表示夫妻同心白頭偕老。二要滾鋪,就是讓一對童男童女到新人床上翻滾戲耍,表示夫妻早生貴子,兒女成雙。男女結婚均要大擺宴席,邀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來赴宴,赴宴時自然要送上禮金禮品。女方的宴席是在早上,男方的宴席是在中午。新娘在結婚次日要隨丈夫一起回娘家,並帶上豬臀子肉(俗稱麻犢),以謝父母,叫做“回門”。“回門”後新婚夫婦於當天返回。
解放後,廢除了包辦婚姻,婚姻習俗也發生了一些改變。改革開放以來,自由戀愛成為時尚,但也少不了媒人牽線搭橋,但男女雙方見麵後就有個互相了解的過程,男方到女方家去幹幹活,女方到男方家去做做家務,這樣的走動稱為“走感情”,走出感情來了就結婚,走不出感情就“拜拜”。結婚儀式沿襲了“迎”“娶”“坐床”“滾鋪”、擺宴席、辦陪奩、回門等習俗,但花轎、拜堂漸漸消失了。近些年來,由於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城鎮和城郊一帶,婚姻的傳統習俗受到衝擊,傳統習俗融進了西方婚姻文化。婚姻的自由度提升,父母的意見僅作參考。城裏人結婚,用轎車迎娶,宴會在酒店舉行,新人穿禮服、婚紗,儀式在酒店舉行,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加上新郎、新娘愛情宣誓,雙方父母和新郎新娘向來賓敬酒,來了個中西合璧。農村結婚也融進了一些外來文化因素,但傳統的習俗在山區尚有保留,樂隊則由嗩呐隊改成了管樂隊。有的結婚儀式也參照城裏來個中西結合。
二、喪俗
中國是一個十分重視喪葬的國度,尤其是曆代帝王,他們從一登基,就要開始營造自己豪華的地下宮殿,以供其百年後居住。上行下效,各級官員也積極效仿,老百姓也盡其錢財修墓辦喪。原因是古人認為,世界有三界,即天界、人間、陰間。天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德行高尚之人死後方可升天堂當神仙,平凡之輩死後則到了陰間,好人從陰間又轉世投胎到人間,壞人則下到地獄或轉世變蟲蛇畜生。如此輪回,使人類生生不滅。所以,古人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從陰間投胎而來,死後又回到陰間,所以人死曰“歸”,老百姓把死說成“回去”。死者的靈魂要回去,於是要為其送行,要沐浴,要更衣,要舉行儀式,把“喪事”當“喜事”辦,稱為“白喜事”。豐都是鬼城所在地,傳說人死後其靈魂都要到鬼城報到,過陰陽界,進鬼門關,走奈何橋,登望鄉台,然後在閻王那兒接受審查,聽從判官的判決,善人轉人世,惡人下地獄。
基於這個原因,豐都的喪葬習俗更有其地方特征。豐都的喪葬習俗有哪些呢?
(一)燒落氣錢紙
豐都人把人停止呼吸稱為“落氣”,人一落氣,其靈魂就從肉體遊離出去踏上了去陰間的路。而陽間的錢到陰間是不能用的,為了使親人在陰間的路上有錢用,人一旦停止呼吸,就必須燒錢紙,稱為“燒落氣錢紙”。其用意是給死者送去陰間的盤纏吧。
(二)抹汗
人死後其靈魂要到另一世界去,必須幹幹淨淨、整整潔潔,所以要為其沐浴,豐都俗稱抹汗。抹汗是一種象征性的沐浴。舊社會有專司此事的人,俗稱“抹汗婆”。抹汗是象征性的,一般為三帕,用毛巾在死者臉、胸、腿各抹一下,抹汗即告結束,算是給死者沐浴了。
(三)穿壽衣
死者要到另一個世界去,必須換上新衣服,這種專門為死者製作的衣服稱為壽衣。壽衣的樣式以前是清朝衣服的樣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壽衣也有唐裝、西裝、中山裝等樣式。壽衣質地好的為絲綢,一般為棉布。死者穿的壽衣件數均為單數,分三件套、五件套、七件套、九件套。三件套壽衣由三件上衣、三件褲子組成,稱為“三代發福”;五件套壽衣由五件上衣、三件褲子組成,稱為“五湖滿載”;七件套壽衣由七件上衣、五件褲子組成,稱為“七星同輝”;九件套壽衣由九件上衣、五件褲子組成,稱為“九五至尊”。據說“九五至尊”以前是皇帝皇後死後穿的。好的壽衣是絲綢,上繡龍、鳳、福、壽等圖案。死者除更換衣服外,鞋、襪、帽、枕均要更換,稱之為壽鞋、壽襪、壽帽、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