蒞豐名人 重要文獻
風景秀麗、古老神奇的“鬼城”豐都,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不少達官顯貴、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紛至遝來,或遊山玩水、覽勝獵奇,或祭鬼拜神、問凶求吉,或舞文弄墨、托物言誌。在從東漢至今1900多年的曆史長河中,不僅留下了他們的曆史遺跡,同時也留下了一批反映鬼城文化的小說、散文、詩聯和影視劇文化遺產,為祖國的文化寶庫增添了不少珍貴寶藏。
一、唐丞相段文昌兩次遊覽平都山
段文昌(773—835年),字墨卿,兩河人,世居荊州。年輕時受丞相李吉甫賞識,授登封尉,拜監察禦使,遷左補闕,改祠部員外郎。唐穆宗時任丞相,後進封鄒平郡公,授檢校尚書,佐仆射,西川、劍南、淮南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段文昌第一次遊平都山,是貞元十五年(799年),巡視岷蜀。到豐都後,把船靠在河邊,沐浴更衣,虔誠地慢步登上平都山。他看到的平都山“峭壁千仞,下臨湍波,老樹萬株,上插峰嶺,靈光彩羽,皆非圖誌中所載者。昏旦萬狀,信非人境”。峰頂是漢時王方平、陰長生二位真人蟬蛻之地。
他參觀了仙都觀和一些廟宇、古洞,看到的是“石岩靈竇,蒼然相次;苔龕古書,依稀可辨”。他和道士數人坐於大鬆樹下,一霎時,自然界的風聲、流水聲、鳥鳴聲都聽不見了,隻看到山光閃耀,煙霞照耀在人們身上,大家感到十分驚奇,好像在神仙居住的天宮一樣。由於他行程安排很緊,不能停留,隻好依依不舍地書名刻石而去。
大和四年(830年),段文昌由淮南節度使移鎮荊門。有客經過豐都到荊門,述說前次他遊平都山題記的文字還在,但仙都觀由於年久失修,台殿荒毀,要不了幾年就要垮塌了。聽到這個消息,他十分著急,立即拿出一個月秩俸,並派兒子段成式來豐都和地方官府一起維修仙都觀。段成式來豐後,在地方官府的配合下,很快完成了維修仙都觀的任務,並著有《修齋記》刻於碑,這是平都山曆史上十塊唐碑之一。
大和六年(832年)十一月,唐文宗下詔段文昌複任西川節度使。
當時,他已61歲,於大和七年(833年)正月初五來到豐都,再次登覽平都山。目睹三十四年前看過的景物和經過修葺一新的仙都觀非常高興,聞泉聲而緩步,愛鬆色而難別。遂命筆硯,誌於岩穀,著《修仙都觀記》,詳細記載了兩次遊覽和修仙都觀的經過。此碑是平都山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碑文。
二、三蘇遊豐都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蘇洵(1009—1066年)、蘇軾(1037—1101年)、蘇轍(1039—1112年),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從家鄉眉州(今四川省眉山縣)去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途中遊覽豐都。
他們到豐都後停舟江岸,時任豐都知縣李長官去江邊迎接。蘇洵問:“你怎麼知道我今天要來呢?”李長官說:“昨晚玉鳴山白鹿長鳴,我派人追蹤尋鹿不見,後遇到一白發老翁,他說今日必有聖人到來,今三位果到。”
三蘇興致勃勃登上玉鳴山,一路老圃黃花,伴著秋山紅葉,山上長鬆千樹,玉鳴泉晶瑩如玉,遙望東逝江水,回首靜靜山巒,蘇軾即興賦城《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塵世苦拘束。
仙子去無蹤,故山遺白鹿。
仙人已去鹿無家,孤淒悵望層城霞。
至今聞有遊洞客,夜來江市叫平沙。
長鬆千樹聲蕭瑟,仙宮去人無咫尺。
夜鳴白鹿安在哉,滿山秋草無蹤跡。
然後,父子三人來到平都山遊覽,見平都山孤峰聳翠,山前長江浩蕩,山上鬆柏掩天,曲徑通幽,廟觀清靜,風景奇麗,真不愧為洞天福地。又聽了道士講王方平、陰長生成仙的傳說,蘇軾即興賦詩二首《留題仙都觀》: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蒼蒼鬆柏老。
舟中行客去紛紛,古今換易如秋草。
空山樓觀何崢嶸,真人王遠陰長生。
飛符禦氣朝百靈,悟道不複誦黃庭。
龍車虎駕來下迎,去如旋風摶紫清。
真人厭世不回顧,世間生死如朝暮。
學仙度世豈無人,飧霞絕粒常辛苦。
安得獨從逍遙君,冷然乘風駕浮雲,
超世無有我獨存。
《題平都山》:
足躡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覺到雲間。
抬目四顧乾坤闊,日月星辰任我攀。
平都天下古名山,自信山中歲月閑。
午夢任憑鳩喚覺,早朝又聽鹿催班。
因有蘇軾“平都天下古名山”的詩句,平都山遂漸稱之為“名山”。
蘇軾對豐都之遊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在他61歲時(1098年)寫《書鮑靜傳》中說:陰真君名長生,予嚐遊忠州豐都觀,則陰君與王方平上升處也……二真君皆畫像觀中,極古雅。有西晉時殿宇尚存也。
豐都人民對三蘇遊豐都甚為懷念,現雙桂山已修複蘇公祠,祠內塑東坡坐像,還建有東坡樓、來蘇坊,懸掛東坡簡曆和詞、聯多副,遊人甚眾。
三、浩瀚散文寫名山
述寫豐都名山的散文,最早見於唐代,主要是一些碑文。據宋代王象之所著的《輿地紀勝》碑目載:豐都景德觀(今天子殿)唐碑10塊,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解放前被一些愚頑香客誤為神靈所在,熏以香燭紙錢,久而久之石硝脫落,字跡不清。加之1938年國民黨特訓班遷往天子殿,將唐碑悉行塗填,字跡全不可見。其碑文內容,僅段文昌《修仙都觀記》載《豐都縣誌》可查。另有南宋範成大的《吳船錄》、宋高密丁的《五雲洞歌》、明楊孟瑛的“酆都誌目錄序”、明王守仁的《平山書院記》、明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明林明俊的《重修平都山記》、清蔡毓榮的《修平都山二仙樓記》、清王士楨的《蜀道驛程記》、清王廷獻的《秋山拾遺記》、清黃初的《重修平都山二仙樓記》、清王五桂的《登平都山賦》、民國餘汝藩的《培修天子殿二仙樓碑記》等,從不同角度對名山的史實和景物作了真實記錄、描述。到了當代,描寫鬼城的散文更多,國家出版社出版的就有《鬼城幽趣》鬼城大千世界》鬼城神鬼趣談》
等書,而在全國報刊雜誌發表有關鬼城的散文則數以萬計。現將唐、明、清代散文各錄一篇於後:
修仙都觀記[唐段文昌]
平都山最高頂,即漢時王陰二真人蟬脫之所也。峭壁千仞,下臨湍波,老樹萬株,上插峰嶺。靈光彩羽,皆非圖誌中所載者,昏旦萬狀,信非人境。
貞元十五年,餘西遊岷蜀,停丹江岸,振衣虔潔,詣諸洞所,石岩靈竇,蒼然相次,苔龕古書,依稀可辨。時與道侶數人坐於鬆下,須臾天籟不起,萬竅風息,山光耀於耳目,煙霞拂於襟袖,相顧神悚,若在紫府元圃矣。牽於行役,不得淹久,瞻眺惆悵,書名而去,邇來已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