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有女名西施
一
西施姓施,傳說名字叫做夷光,世居諸暨苧蘿山。苧蘿山有東、西兩個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兒。西施父親賣柴,母親浣紗,家境貧寒,但西施天生麗質,傾國傾城,連皺眉撫胸的病態都被東村的施姓女子仿效,還發生過“東施效顰”的笑話。
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也被她的美貌吸引,看得發呆,忘記遊水沉入水底。於是,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成為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都擁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在當時西施隻是村子裏若幹浣紗少女之一,清晨踩著露珠去西邊浣紗,勞作之後哼著輕快的歌聲結伴回家。秀麗的美女、輕柔的細紗、純淨的溪水,三者在苧蘿山的美景映襯下動靜一致,多像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如果西施終身都在溪邊浣紗,倒不失為平靜圓滿的一生。可是,西施的美貌在那個村子旁響徹清脆馬蹄聲的上午,引起了路過的越國大夫範蠡的注意。那是個普通的日子,馬背上的大夫和溪水邊的少女四目相對。西施的命運從此改變了。
範蠡找到了西施的父母,拿出“百金”,希望能夠帶走西施。
父母恭敬而惶恐地看著峨冠博帶的範蠡,又偷偷看看一旁的女兒。西施羞澀地低著頭,好奇地偷偷瞄了範蠡幾眼,臉上漸漸出現了紅暈。父母見狀,狠狠心,同意範蠡帶走西施。
範蠡表示感謝,他用平靜穩重的語言向兩位家長保證,一定照顧好西施,不會讓傷痕和痛苦出現在她身上。
就這樣,西施離開了故鄉。對於西施來說,她是跟著一位成熟穩重、值得信賴的大夫離開了家鄉。懷著少女特有的美好憧憬,西施對這位大夫萌生了情愫。在西施父母的鄉親們看來,渾身散發著鄉土氣的西施撞了大運,正要擁抱光明的前途。貧窮的鄉村能給予子女的最大機會,就是放手讓他們到外麵去闖蕩。
對於範蠡來說,他是為了心中的一個宏大誌向來完成國君勾踐交代的任務——盡管才子愛佳人,他也對純潔青春的西施暗生愛慕之心。可心中的誌向讓包括範蠡在內的越國男兒們義憤填膺、熱血沸騰。那就是:報國複仇!
範蠡不是越國本地人,而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地區)人。他出身於平民家庭,卻誌向不凡,想成就一番驚天偉業。春秋時期還是貴族政治當道的時候,當官辦事先看出身。平民子弟隻能夾著尾巴從最底層幹起,沉默著等待機會的降臨。才華橫溢的範蠡不吃這一套,總喜歡指點江山,品評人物,結果招人厭惡。結果範蠡在楚國處處碰壁,還被同胞看成是瘋子。他覺得在楚國沒有出頭之日,便離開了楚國來到越國。到了越國,範蠡沒有馬上高調地指點江山,而是沉寂了幾年。就像潛伏的獵豹等待獵物出來一樣,範蠡也在靜候機會的到來。
越國和北方鄰國吳國是夙敵。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494年),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勾踐大敗,隻帶著5000名殘兵敗將逃入會稽山。
越國到了危急存亡時刻,範蠡卻認定這是自己大展宏圖、施展平生抱負的大好時機。範蠡在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其麾下,獻上了“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這無異於雪中送炭,勾踐依計而行,忍氣吞聲、卑躬屈膝地向夫差投降討饒。夫差提出了苛刻的受降條件,包括懲罰性的賠款、解散越軍、拆除城池、吳國監督越國行政等,還要求勾踐去吳國當人質。議和後,勾踐心灰意冷,範蠡又向勾踐慷慨陳述“越必興、吳必敗”,建議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於是,範蠡被拜為上大夫,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做了三年奴隸。他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屈辱、艱難和困頓,還要時常勸慰一同身處逆境的勾踐夫婦:“忍以持誌,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疾風知勁草,板蕩見忠臣,範蠡由此成了勾踐的股肱之臣。三年後歸國,範蠡與同樣從楚國逃到越國的文種擬定了興越“滅吳九術”。
這“滅吳九術”是越國的國家戰略,決定了當時越國人的命運。它自然和西施的命運息息相關,那麼它究竟有什麼內容呢?第一是要有越國必勝的信心。第二是贈送吳王夫差奢華財物,既讓吳國信任越國,疏於防範,又讓吳王夫差習於奢侈,喪失銳氣。第三是先向吳國借糧,再用蒸過的大穀歸還。吳王夫差見越穀粗大,就發給農民當穀種,結果第二年長不出稻穀,導致吳國大饑。第四是進獻吳王夫差美女,讓他迷戀美色,不理政事。第五是向吳國輸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誘吳王夫差大起宮室高台,空耗國家財力和民力。第六是賄賂吳王夫差左右的奸臣,敗壞吳國朝政。越國選中的奸臣是伯嚭。第七是離間吳王夫差和忠臣的關係。這個忠臣主要是伍子胥。伍子胥是吳國滅越戰爭的主將,是對越強硬分子,被勾踐君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第八是越國積蓄糧草,充實國力。第九是鑄造武器,訓練士卒,尋找良機攻吳滅吳。文種和範蠡在吳越爭霸過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現實到驚人、坦白得不能再坦白的外交計劃,可以說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千年後意大利的馬基雅維利如果能夠看到文種、範蠡的思想和實踐,一定會認為發現了遠古的知己。
在這宏偉計劃中,進獻西施迷惑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在吳國違心品嚐吳王夫差的糞便一樣,隻是一個小戰術而已。
二
西施就是在這股報國複仇的大潮中,跟隨範蠡,來到了越國的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
西施看到的會稽城是一座蠢蠢欲動的火山。吳國不允許越國的首都有防禦設施,會稽城就隻有城牆而沒有城門,城裏的越國人都枕戈待旦。駐留會稽負責監督越國的少數吳國軍隊能明顯感受到越國的仇視情緒,盡管越國人表麵上都對吳國畢恭畢敬。越王勾踐帶頭臥薪嚐膽的故事就不用說了,根據南北朝時期的《拾遺記》卷三記載,當時越國執行了一套無所不用其極、極為周密、可行的複仇計劃:
越謀滅吳,蓄天下奇寶、美人、異味進於吳。得陰峰之瑤、古皇之驥、湘沉之蟬。殺三牲以祈天地,殺龍蛇以祠山嶽。矯以江南億萬戶民,輸吳為傭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二名修明,以貢於吳。
最後一句說到的兩個美女,“夷光”就是西施,“修明”則是另一個美女鄭旦的別名。越國挑選了許多美女,最後選中她們兩位進行培訓。
西施以為是跟隨範蠡出來過好日子的,不想卻要接受早已安排好的角色,去吳國充當美女間諜。這不是年少的西施預想的生活。範蠡平靜而鄭重地向西施述說吳國的罪惡、越國受到的摧殘,說到越軍大敗、君臣受辱時,範蠡強忍著熱淚,說到全民動員、勒緊褲腰帶複仇時,範蠡的語氣變得堅毅了許多。按照他的邏輯,複仇大業人人有責,西施也應該為國獻身。說到這兒的時候,範蠡的心隱隱痛了一下。一開始,他是抱著尋找美女間諜的目的找到西施的。但西施的青春美貌和純真無邪,讓範蠡猶豫了,是否要讓這麼純潔的少女執行那麼肮髒罪惡的任務呢?若幹的猶豫最後被熱切的複仇激情製止了,範蠡被自己的說辭說服了:報國大業,人人有責,況且舍生取義也是一件光榮的事。
其實,範蠡是被自己雄心勃勃的抱負說服了。他認定西施能幫助自己建立名垂青史的功業。
範蠡的眼淚、懇切之語和愛國之情,傳染給了西施。她相信範蠡,才孤身一人走出鄉村。她更相信成熟穩重的範蠡能給自己帶來美滿的未來。相處的日子裏,西施越來越喜歡範蠡。範蠡說要向吳國報仇,西施就相信要報仇;範蠡說報仇是每個越國人的責任,西施就認為自己也要為複仇大業作出犧牲。隻是,範蠡要求西施作出的犧牲是不是代價太大了呢?不過,既然範蠡熱切地希望自己去做,既然國君和範蠡他們認為自己的犧牲能產生巨大的成果,西施就懵懵懂懂地答應了下來。
其實,西施是被心中對範蠡的信任、崇拜和愛慕之情說服了,一半被迫一半主動地投身於遙遙無期的複國大業。
巴爾紮克認為:“人生的最高目的,男人為名,女人為愛情。”範蠡和西施的抉擇就是一個注腳。
越國開始了對西施、鄭旦兩人的“包裝”。要讓鄉村女子成為驚豔宮廷的美女,光靠美貌是不夠的,還要經過嚴格的儀態和禮儀訓練。經過兩年的培訓,西施從浣紗女蛻變成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再配上華麗得體的宮裝,西施一出現,周邊一切就黯然失色,旁人無不歎為天人。
範蠡看著西施一步步的蛻變。每當訓練中的西施看到範蠡,露出微笑,有禮貌地行禮的時候,表麵平靜的範蠡心中都不是滋味。他已經40歲了,西施的年紀還不到他的一半。可範蠡心中仿佛有許多話要對西施傾訴。西施越美麗,範蠡想告訴她的話就越多。隻是看到西施後,範蠡又不知道說什麼了。發現西施、挖掘潛質、培訓儀態,這些都是範蠡安排好的。他設計好了一條通向曆史偉業的道路,怎麼能半途而廢、自己阻攔自己計謀的實施呢?
西施依然淺淺地笑著,看著範蠡。範蠡遠遠地關注著西施的訓練進度,忙著政務。
準備停當後,西施、鄭旦被當做貢品進獻給了吳王夫差。夫差驚訝於兩人的美貌,立即“笑納”為妃子。“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王維《西施詠》),西施實現了地位的突變。
然而,前方道路對西施意味著什麼呢?她喜歡這樣的人生安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