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骨香銷,魂歸何處?馮太後孤單孑立,獨立方山之畔,另一位女英雄花木蘭從塞上返歸家鄉。花木蘭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英雄,一曲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唱出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勇敢機敏、純樸動人的傳奇故事: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國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花木蘭,幾乎每個人都能輕鬆背出詩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句子。花木蘭拒絕皇帝封賜,失去載入史冊的機會,以至於後人產生千般猜測,莫衷一是。曆史不會忘記每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不會忘記每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木蘭辭》不脛而走。
關於《木蘭辭》產生的時代,早先眾說紛紜,即便將其收入《樂府詩集》的宋朝人郭茂倩隻是說《木蘭辭》轉引自南朝陳國沙門智匠的《古今樂錄》,並在按語中注下:“歌辭有《木蘭》一曲,不知起於何代?”
為什麼郭茂倩不知道產生的時代呢?想必今已失傳的《古今樂錄》中沒有標注。為什麼沒有標注呢?可能智匠和尚也不清楚。陳朝之前,北方上溯有許多朝代,隋、北周、北齊、西魏、東魏和北魏,直至東晉十六國。著名的詩歌總能反映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木蘭辭》涉及到當時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由此可以推斷出產生的時代。詩歌中許多情節與馮太後執政時的北魏帝國隱隱相連,映射出當時的政治變革和軍事戰略變化。
比如,我們從可汗和天子兩詞的互用可以判斷出花木蘭生活在中原的鮮卑國家,再從交戰的地點、規模、方式可以清晰判斷出這個國家是北魏。
可汗是鮮卑人對貴族的尊稱,被柔然人當作皇帝的稱謂。可汗和天子互用,隻能出現在鮮卑國家,出現在北魏漢化改革之前。孝文帝詔斷北語,一從正音的政策相當嚴格,不太可能再混用兩詞。若說產生於北齊、北周時代,則沒有長達十年之久大規模討伐柔然的戰爭。
花木蘭姓氏,爭議頗多。因為《木蘭辭》所提不過“木蘭”兩字,沒有提到花姓。木蘭替父從軍用父親的名字,軍中夥伴喚作“木蘭”,恢複女裝後仍叫“木蘭”,隻能是她與父親共有部分,即姓氏,因此有人認為“木蘭”是“慕容”的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