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過後,便是重建。

盛紘在洪災發生後的第二日便已向朝廷遞了折子,請旨下發賑災款,官家允準,朝廷的賑災款也在七日後抵達了揚州,如今洪災過後,當務之急便是用這筆賑災款重建。

洪災過後,許多土質的房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損,有的特別嚴重的房子直接被衝毀了,有的是屋頂被掀翻了,還有的則是牆壁受到了洪水的衝刷,變得鬆軟不堪,街道上的青石板路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盛紘與知府召集了當地的許多工匠與勞力。工匠們查看了各處受損的建築後,列出所需材料單子,再由官府的人負責采購,勞力們則開始清理街道上堆積的淤泥雜物。

木料、石料從各地運來,臨時搭建起的工坊裏,工匠們馬不停蹄的忙碌著。一些婦女和孩子也過來幫忙搬運小物件或是給勞作之人送水送飯。

對於房屋被毀的百姓,官府也特意為他們準備了棉質的帳篷和棉被,供他們臨時居住,還在街頭設立了粥廠,為他們提供飯食,以保證溫飽。

盛紘親自監督工程進度,他深知這關係到眾多百姓的生計。那些土牆需重新夯實加固,受損的屋頂要換上新瓦。對於被完全衝毀的房屋,則選擇更為堅實的地基重新建造。

在鋪設街道石板時,工匠們精心挑選每一塊石板,力求平整穩固。知府還下令在靠近河道處修築更高更堅固的堤壩,以防下次洪水來襲。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座座修複後的房屋重現生機,街道也逐漸恢複往日模樣。整個揚州城漸漸的從洪災的陰霾下走了出來,逐漸恢複到從前的繁華景象。

百姓們感激盛紘與知府的付出,特意來到府衙為他們二人送來了萬民傘,朝廷嘉獎二人治理洪災有功,特令二人每人官升一級,盛紘被升為從四品諫議大夫,交接完手頭上的公務於兩個月後進京受官。至此,盛紘在王若弗的“指點”下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從揚州回到了京城,較比上一世又提前了一年。

經此一事,盛紘徹底從林噙霜嘲笑他官職低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對王若弗也更加敬重了,又恢複到了從前那個玉樹臨風的他,徐大娘子見此情形也是徹底放心了。

回京的日子既已定了下來,王若弗與徐大娘子便開始著手收拾箱籠。

盛紘雖然在揚州任職的時間不長,但是他政績突出,且為人圓滑,在揚州官場的人緣特別好,徐大娘子和王若弗光是行李家私就裝了七八船,為此盛紘隻好讓仆人帶著幾船行李家私先走,順便到京成後收拾宅子,他則帶著一家老小另行上京。

回京前,衛恕意特意回了一趟衛府看望母親弟弟妹妹,因著白日裏衛母和妹妹在李大姑娘那裏學刺繡,弟弟也在那邊學習,衛恕意特意選擇傍晚時回娘子,王若弗知道她家裏的情況,特意準許她在娘家裏住宿一晚,衛恕意給衛母和弟弟妹妹帶了不少平日裏在盛府用的上好的點心,又給他們買了幾身衣裳,還帶回來五十兩銀子。

“意兒,你怎的帶這麼多東西回來啊?這主家會不會不高興啊?”衛母語氣中透露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