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阿倍仲麻呂留學大唐(1 / 2)

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仰慕大唐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數千名留學生和學問僧。在他們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阿倍仲麻呂。阿倍仲麻呂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呂,亦稱朝臣仲滿,入唐後改名晁衡。他在中國逗留五十多年,曆經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並一直出任朝廷命官,官至客卿。他非常喜好唐詩,與盛唐詩人李白、王維等人交好,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傑出的使者之一。

求學大唐

阿倍仲麻呂,698年(文武天皇二年)出生於奈良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官拜中務大輔,位至正五位上。那個時候,日本貴族階層以識漢文、懂漢學為榮,阿倍仲麻呂的父親也不例外,所以他在阿倍仲麻呂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授他漢學。阿倍仲麻呂天資聰慧,再加上勤勉好學,很快就聲名遠播。等他十七歲的時候,漢學水平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準,然而,阿倍仲麻呂不滿足於在日本求學,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漢學的故鄉——唐朝。

那時,日本的遣唐使製度已經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天皇都會任命新的遣唐使帶著船隊開赴中土,日本有心到中國留學的貴族子弟可以申請跟隨遣唐使一起進入唐朝。716年(唐開元四年),日本政府決定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十九歲的阿倍仲麻呂聽說後,立即報名參加本屆遣唐留學生的選拔,並成功入選。第二年三月,遣唐使船隊從難波準時出發,駛向中國大陸,阿倍仲麻呂終於踏上了他夢寐以求的求學之路。在海上航行時,阿倍仲麻呂認識了比他大三歲的吉備真備,相同的誌向使他們很快結為好友。

717年9月末,阿倍仲麻呂所在的遣唐使團在經曆千辛萬苦後,終於到達唐朝都城長安。很快,阿倍仲麻呂作為遣唐留學生被送往國子監太學學習。在這裏,阿倍仲麻呂要和中國士子一起在學問高深的老師指導下學習《禮記》、《周禮》、《左傳》、《詩經》等中國漢學經典典籍。阿倍仲麻呂自知自己的底子不如中國士子深,所以就更加刻苦地用心攻讀。

出仕唐廷

依照唐朝的教育製度,士子太學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參加科舉考試,考試中榜者就可以出仕任職。阿倍仲麻呂雖然是個日本人,但唐朝兼容包含的外交政策賦予了他同樣的進階權利。太學畢業後,成績優異的阿倍仲麻呂直接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一舉考中進士。進士在唐朝屬於高等文官仕補,每次大考的中榜名額極為有限,是當時士子們。

日本的仿唐建築十年寒窗苦讀的第一目標,競爭極為激烈。而阿倍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能一舉奪得進士桂冠,足見他當時的學問是如何出類拔萃。

進士中榜以後,阿倍仲麻呂就被唐玄宗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正九品下),負責校對整理經、史、子、集四庫的圖書,同時陪讀太子李瑛。後來因為工作出色,唐玄宗又在731年(開元十九年)提拔他為門下省左補闕(從七品上),負責供奉、諷諫、扈從、乘輿等事。這個職務的性質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秘書,阿倍仲麻呂由此得到了經常接觸唐玄宗的機會。唐玄宗十分賞識他的學問,之後又不斷給他升官加爵。阿倍仲麻呂因為思念家鄉,向唐玄宗請求回國,唐玄宗舍不得他離開,就懇請他再留幾年。阿倍仲麻呂感念聖恩,就暫時放棄回國的打算。後來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倉皇南逃,阿倍仲麻呂一直伴隨其左右。大亂平定後,唐玄宗退位,新繼任的唐肅宗繼續重任他,提升他為左散騎常侍兼安南都護。

結交李白

阿倍仲麻呂性格嚴謹又不失浪漫,是個性情中人。他在長安期間,正值唐詩創作的高峰期,阿倍仲麻呂受其熏陶,也愛上了唐詩寫作,並有多首詩歌傳世。阿倍仲麻呂在玄宗朝任職時,結識了大詩人李白,二人一見如故,關係十分密切,常在一起飲酒作詩。753年(天寶十二載),當李白聽聞好友阿倍仲麻呂在回鄉途中遭遇海難的消息後,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著名的《哭晁卿衡》。詩曰:“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