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都在用自己國家貨幣的圖案來紀念一些在這個國家曆史上曾經作過卓越貢獻的人,日本也不例外。在日本現階段發行的紙幣中,五千元紙幣是日本著名文學家口一葉,一千元紙幣是日本著名醫學家野口英世,而最大麵值的一萬元便是福澤諭吉。我們對每位著名曆史人物作出評價時,都按照他們的專業或者貢獻的學科門類習慣性地冠於他們“家”的稱號,但是這一慣例在評價福澤諭吉時卻碰到了一個難題,他給日本帶來的貢獻是不能僅按學科門類來衡量的,他從文化深處將日本引入了世界的大家庭。福澤諭吉不僅精通數國語言,而且辦過教育、出過圖書,甚至搞過政治——他,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用知識武裝自己
福澤諭吉,於1835年出生於大阪,父親是一名下等武士,在豐前國中津藩“藏屋敷”(江戶時期,各地大名為了推銷年貢米或土特產,在江戶、大阪、大津等地開設的倉庫兼交易所的棧房,尤其集中在大阪)工作,主要負責管理大阪商人資金的借貸等業務。父親通曉儒學,可謂家學淵源,所以出身於書香門第的福澤諭吉自幼好學,這種品質為他以後的學者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父親喜歡中國學問,喜歡收集中國古書,傳說在福澤諭吉出生那天,他得到了中國清朝乾隆時代的一部《上諭條例》,一拿到書就愛不釋手,歡喜異常。恰巧當天兒子也出生了,父親從書中得到靈感,為兒子取名為“諭吉”。福澤諭吉一生中曾學習荷蘭語、英語,兩種語言均達到了很深的造詣。日本在開國之初翻譯的很多國外經典都是出自福澤諭吉之手。福澤諭吉天性好學,不僅是語言,而且對西洋的很多自然科學也頗有涉獵,日本現代會計學中很多名詞都是福澤諭吉創造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福澤諭吉傳播學問,並不局限於翻譯外國新書,他還在很多“學塾”、“講堂”教授課程,並且創辦了名聞世界的慶應義塾大學,教書育人,影響深遠。
福澤諭吉一生蔑視權貴,勇於打破身份的條條框框,他堅信眾生平等,認為封建的身份等級製度是不公正的,應該堅決地打破。後來,在福澤諭吉的名著《勸學》中,他提出“天不造人上人,天不造人下人”,他還指出,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學識,憑借自己的技能來實現社會地位的上升,這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平等的世界。他借這些理論來勸導人們學習知識,以自己的知識來換取自己的幸福。
福澤諭吉還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智者,在廣大亞洲國家積貧積弱、深受西方列強欺淩的背景下,他提出“脫亞入歐論”,指出亞洲國家的封建製度已經接近於腐朽,已經脫離了先進的行列,日本必須脫離亞洲向西方學習,盡快地實現近代化。這種思想在當時落後的亞洲無疑是先進的、正確的。
不拘門第的諭吉
在封建社會末期,門閥觀念盛行日本社會的大背景下,福澤諭吉出生於一個處於社會下層的下等武士家庭,自小就深刻地體會到門閥製度的不公。父親是一名下等武士,雖博學多才、精通漢學,但是因為等級森嚴的門閥製度限製,一直未受到重用,直到鬱鬱而終。因此福澤諭吉從懂事開始就對這種不公正的門閥製度恨之入骨。他天性豪放,不屑於理會身份等級製度的條條框框。上街買東西時,他不像其他下級武士一樣,用圍巾遮住頭後才出門,而是穿戴整齊、堂堂正正地信步而去,信步而回。有一天,他看見自己的哥哥在客廳欣賞一幅字畫,便也上前去觀看,因為客廳狹小,福澤諭吉不小心踩到了字畫的一角。哥哥頓時大怒,大聲地責罵福澤諭吉,斥責他踩到了印有主公名諱的字畫。他甚至看到了憤怒的哥哥拿起了身邊的佩刀指向自己。看著哥哥憤怒的樣子,雖然自己心中不忿,他仍然跪下道歉。但是這件事情更加深了他對封建等級製度的痛恨。在福澤諭吉出仕以後,仍然主張人人平等,甚至在他的著作中也經常見到他對“平等觀念”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