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各國都忙於歐洲戰事,根本無暇顧及太平洋彼端的日本。趁此時機,日本迅速向中國擴張,這無疑與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產生了嚴重的衝突。“一戰”後,為了重新瓜分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以及勢力範圍,在美國的建議下,各國代表會聚華盛頓,召開了一次國際會議,曆史上稱之為“華盛頓會議”,也稱“太平洋會議”。
美日爭鋒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為了劃分殖民勢力,勝利的協約國集團開始締結和約,並於1919年1月召開了巴黎和會。會上,美、英、法等國操縱了會議,並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係列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係,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也基本保證了日本的既得利益。
與此同時,俄國經過了1917年十月革命,組建了蘇維埃共和國。英、美等國害怕紅色政權也在歐洲擴展開來,所以在會上密謀遏製蘇維埃政權,決定對蘇俄實行經濟封鎖。因此美國也開始籌劃在遠東地區建立一個足以遏製蘇俄的戰略基地,而當時的中國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於是日本正在實施的“大陸政策”則在無形中與美國的利益產生了嚴重的衝突,同時也威脅到了英國在東亞的利益。當時的美國通過在“一戰”中的積累,經濟實力快速增長,已經從戰前的債務國變為戰後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為了進一步在太平洋地區獲得有利戰略條件,美、英、日三國展開了瘋狂的海軍軍備競賽。1919年,美國政府開始實施擴充海軍計劃,計劃5年後美國的主力艦數量超過當時英國的32艘而達到38艘。與此舉相對,日本馬上作出了反應,1920年,日本政府不顧經費缺乏的困難,也實施擴大海軍的計劃,要把它的海軍力量保持在美國海軍的70%左右。這些使得美、英、日三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為了限製競爭對手、拆散英日同盟,並在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奪取新的權益,它開始建議召開一次新的國際會議,並取得了其他國家的同意。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
在美國的建議與號召下,1921年11月12日,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國北洋政府的代表團聚集在美國的華盛頓,開始就《凡爾賽和約》未能解決的關於海軍力量對比和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衝突的有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磋商和討論。在會上,以英、美等為首的強國標榜廢除秘密外交的政策,實際上所有的重大問題都由當時的軍事大國美、英、法、日四國代表團或者美、英、日代表團團長會議先行討論決定,確定了日本的大國地位。會議期間共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三個條約。
其中,《四國條約》於1921年12月13日簽訂,其全稱是《美、英、法、日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條約規定要互相尊重四國在太平洋區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如果締約國之間發生了有關太平洋某一問題的爭端,應該召開締約國會議解決。而締約國在太平洋區域的權利遭受任何其他國家威脅時,締約國都應協商采取有效措施。實際上這個條約表明了美國不受凡爾賽體係的約束。
1922年2月6日,華盛頓會議的最後一天,以美、英等為首的強國又簽訂了《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製海軍軍備條約》,通稱《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詳細地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之間的航空母艦總噸位比例,從而限製了日本海軍力量的發展,同時作為對日本的讓步,規定了美、英、日要塞和基地維持原狀。
在對待中國利益問題上簽訂了《九國公約》,規定“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種之權勢,以期切實設立並維持各國在中國全境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迫使日本交還中國的膠州灣地區,遏製日本在中國的勢力,然而實際上是想將中國設置成為一個“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殖民爭奪區。
這次會議中,雖然日本沒有取得進一步的利益,但基本上保證了它在凡爾賽體係中的既得利益,而這次會議所簽署的和約也連同之前的《凡爾賽和約》等一係列決議組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對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促使此後美日兩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的爭奪愈演愈烈,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