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博雄是日本戰後經濟複興的最大功臣。他的登場就猶如一顆彗星,照亮了日本的農村經濟,為日本工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日本實現了自耕農製度,徹底消滅了農村中盛行的封建剝削現象,改善了農村經濟,加快了農村經濟商品化的進程,進而擴大了國內市場,適應了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臨危受命的和田
1945年,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時,留下的是一盤散沙般的經濟狀態。工業的發展需要農業的支持,但島國的地理本就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加上多年的征戰使日本農業生產荒廢。據統計,當時日本全國的稻米產量僅4000萬石,遠遠無法滿足需要,溫飽問題已經成為其迫在眉睫的問題。同時,農村也發生了農民運動。多年征戰使得日本財政緊張,農業投入大大不足,導致農民肥料和農機都欠缺,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再加上政府對糧食實行的強行征購,使得農民極為不滿。因此,幾千人都聚集在地方事務所,要求政府提供廉價米,暴動一觸即發。
吉田茂就是在這種糧食危機中接受了組閣的重任。吉田茂感覺到這個任務重大,而重中之重就是農林大臣的選擇,為此他與正在流放中的石黑忠篤進行了商談,希望可以在這位前農林大臣的身上得到一些啟發。在石黑忠篤的引薦下,他第一次見到了和田博雄,並請求和田擔任農相的職位,但是遭到婉言謝絕。
麵對著東京米倉裏隻有三天糧食的窘境,吉田茂焦急萬分。之後,他數次邀請正在東京大學教書的東精一教授出山,因為曾經擔任過農林省內部審議會委員長的東精一教授了解當時日本的糧食情況,知道100萬噸的糧食缺口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填補得了的,但是他認為和田有這個能力,所以他極力向吉田推薦和田。
鑒於這些情況,吉田最終將充當中間人角色的和田從局長一職跨過次官直接任命為大臣。於是,43歲的大臣誕生了,開始了日本轟轟烈烈的農業改革。
農改的大刀闊斧
早在1945年10月,為了清除日本戰後農村的種種不穩定因素,也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和田就與新成立的幣原內閣農林大臣鬆村謙三開始實施改革措施。當時農林省根據不同的政治形勢以及大臣的想法,製定了第一次農業改革措施。其內容是:不在村地主的所有農地,以及在村地主持有的超過5公頃以上的農地,由地主與佃農直接協商,賣給佃農。地主出讓土地時,允許地主與佃農進行協商,協商不一致時,按照知事的“裁決”轉移農地所有權;佃耕費的貨幣繳納化;以前地主可以隨意從佃農那裏收回農地,今後必須經過農地委員會的認可。
這次農地改革使日本的農業結構開始民主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通過這次改革,日本農業經濟能力和資本得到了積累和增強。這對喪失了海外市場的日本而言,無疑是擴大國內市場和重振經濟的一次有力舉措。但是麵對這樣的局麵,和田等人認為還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問題,於是策劃了第二次農業改革。
麵對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局麵,美國也認為日本的半封建土地所有製是造成日本經濟凋敝、人民生活貧困以及社會長期不穩定的根源,同時也是滋生軍國主義思想的溫床。因此,美國也致力於日本的農業改革。在美國的壓力以及日本人民的強烈要求下,1946年10月日本頒布了《建立自耕農措施法》和《農地調整法》,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征購全部不在村地主的土地,而在村地主則根據他是否親自耕作和各地區的差異征購。
國家聚集了大量的不在村地主土地後,再以征購價格和30年分期償還的條件,將土地售給無地或少地的佃農、半自耕農,這項措施極大地鼓舞了自耕農的積極性。在當時戰後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農民可以根據1946年的標準購得土地,可以說是近似於免費得到了土地。這使得1949年農地改革基本結束時,共有430萬佃戶購得土地,全國自耕地麵積增至耕地總麵積的90%。一舉消滅了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
深遠的影響
這次農地改革徹底消滅了日本封建式的農村經濟,消滅了農村中盛行的封建剝削現象,建立了自耕農經濟,加快了日本農村經濟商品化的進程,進而擴大了國內市場,為戰後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次農地改革也使農村中絕大多數的佃農通過農地改革獲得土地,成了“安居樂業的有產者”,大大削弱了日本的好戰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