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衝繩歸還協定(1 / 2)

衝繩是日本的戰略要地,有日本“國門”之稱。自1945年6月衝繩島之戰後,美國就以聯合國“托管”的身份,代管了衝繩島。日本政府以及人民一再要求美國歸還衝繩島,因此,日本和美國就此問題進行了協商。

戰後衝繩島歸屬問題

1945年6月,日本以在衝繩島的慘敗,得到了最終失敗的結局。而英、美等國以勝利者盟軍的身份,理所當然地進駐衝繩。衝繩處於東亞海上交通要道的中心位置,戰略位置相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如果以衝繩本島為圓心畫圓,2000千米內包含了日本本土的大部分、中國台灣、香港等重要地區以及朝鮮、韓國、菲律賓。而若以2500千米為半徑,越南的河內地區也全部包括於內了。如果以3000千米為半徑,則老撾的萬象也處於圓圈之內了。可以這樣說,如果美軍以衝繩為圓心,則其協防半徑可大大增加,近可以掌控朝鮮半島危機和台海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遠甚至可以控製印度支那的各大變化。

在這種重要戰略位置的誘惑下,1945年6月,美國在剛剛取得了衝繩戰役的勝利後,就決定將包括衝繩在內的北緯30度以南諸島,從麥克阿瑟對日本的占領統治區域劃出,而將其置於美軍實際上的直接統治下,以保證自己在遠東的重要戰略利益。為此,美國一直在為它的這種行為尋找一個合法的外衣,於是在聯合國大會上奮力爭取,終於取得了在聯合國“托管”下對衝繩島的直接統治。

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基於美國要良好地保持與日本關係的情況下,衝繩島是否歸還日本的問題一直是日、美協商爭議的主題。在日本政府和人民的強烈要求下,1951年日美簽訂了《對日和約》,規定以北緯29度線為界,其以南的包括琉球群島和大東群島的西南諸島以南包括小笠原群島、西之島和硫黃列島的南方諸島及衝之鳥島和南鳥島,被置於聯合國“托管”之下,並以美國作為唯一施政當局。

這個規定無疑承認了日本在這些區域所擁有的“潛在主權”,而包括衝繩在內的上述區域與日本本土實際上也分離了。因此,所謂“歸還”衝繩問題,嚴格地講,是日本要求以衝繩為中心,包括整個琉球及小笠原諸島在內的領土施政權的歸還問題。這種方式無疑擴大了戰前衝繩歸還問題的範圍,所以直到現在,這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20世紀50年代,日本在取得衝繩島問題的階段性勝利後,衝繩人民也開始展開了回歸祖國的運動,“衝繩縣複歸祖國協議會”、“衝繩複歸祖國日”等示威遊行活動先後組織實行。在日本人民鬥爭的壓力下,日、美兩國開始進一步討論衝繩歸還問題,兩國關於衝繩島的交涉在所難免,但鑒於衝繩島的歸屬將直接影響到整個亞洲的安全,眾多國家都很關注這次交涉。

眾所矚目的交涉

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在美國的協助下快速增長著,並且在政治上加入了聯合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國民的自信和自主意識開始增強。而日本政府希望歸還衝繩施政權的意圖也更加明顯,日、美兩國不斷加強領導人的互訪和對話。

1957年6月,岸信介訪美;1961年6月,池田首相訪美;1965年1月,佐藤訪美;1967年11月,佐藤二次訪美。在交流過程中,日、美兩國不可避免地談到了衝繩問題,而日本也在一次次會談後一步步取得了歸還衝繩島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