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中法戰爭(1)(1 / 2)

中法戰爭,是法國發動的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

法國對越南的侵略由來已久。17世紀初,法國第一批傳教士即已抵達越南。乾隆二十一至二十八年(1756~1763),英法兩國為爭奪殖民地而進行七年戰爭,法國失去了它所征服的印度領土的大部分和將近全部北美轄地。此後,為求得補償,法國就把越南作為它在東方掠奪中的主要目標。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協助鎮壓西山農民起義為誘餌,法國傳教士百多祿代表越南封建勢力首領阮福映與法國簽訂《越法凡爾賽條約》,規定:路易十六派兵援助阮福映。阮則把土倫港(今峴港)和昆倫島割給法國。但這個條約尚未來得及批準,法國便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嘉慶七年(1802),阮福映攻破西山,占領河內,統一越南,自稱越南嘉隆王。他把全國分為三十省,廣南、廣義兩省為右圻,廣治、廣平兩省為左圻,河靜以北十六省為北圻,平定以南十省為南圻,都城建在順化。嘉慶二十二年(1817),法國要求越南履行《越南凡爾賽條約》,被阮福映拒絕。鹹豐七年(1857),法國在與英國聯合發動侵華的同時,又派軍侵入越南,接著它與西班牙組成聯軍,對越南發動戰爭。同治元年五月九日(1862年6月5日),越南被迫與法、西兩國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規定:越南把邊和、嘉定、定祥三省(南圻東三省)及昆侖島割給法國;允許法、西兩國在越南通商、傳教;法國商船、軍艦可在湄公河自由航行。同治二年(1863),法國迫使越南交出柬埔寨的宗主權,承認柬埔寨為法國的保護國。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四日(1867年6月25日),法國宣布吞並永隆、昭篤、河仙三省(南圻西三省)。這樣,法國就控製了湄公河三角洲。

法國控製湄公河,目的在於通過該河侵入中國。但是,經過幾年的調查,他們發現,湄公河上遊(中國境內稱瀾滄江),灘多流急,航行極為困難,而紅河則為中越交通要道,且同湄公河一樣直通大海。於是,法國便決定占領北圻,以便通過紅河侵入中國西南地區。同治十二年九月(1873年11月),受法國駐西貢總督杜白蕾派遣,安鄴率領一支侵略軍侵占河內,接著又連陷海陽、寧平、南定等城。越南政府無力遏製法國對越南的侵略,遂邀請駐在中越邊境保勝(今老街)地區的黑旗軍協助抗法。

黑旗軍原是太平天國時期盧西天地會起義軍的一支,其領袖為劉永福。同治四年(1865),在清軍大舉進攻下,黑旗軍轉移到越南境內,後以保勝為根據地,聚眾耕牧,勢力逐漸發展至二千餘人。這時,劉永福接受越南政府的邀請,親率千餘名黑旗軍戰士,迅速抵達河內城外。十一月二日(12月21日),安鄴率法軍出城挑戰。黑旗軍與越南軍民聯合作戰,大敗法軍,擊斃法軍頭目安鄴。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戰後,越南阮氏王朝一方麵授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由他管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以便利用黑旗軍阻止法軍對紅河上遊的侵略;另一方麵又怕黑旗軍的勝利招致法國更大的報複,急忙與法議和。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1874年3月15日),越法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通過這個條約,法國不僅攫得越南大量主權,而且還把越南置於法國的“保護之下”。

為實現對越南的占領,並侵入中國的西南地區,光緒八年二月(1882年3月),法國西貢殖民當局派交趾支那海軍艦隊司令、海軍上校李維業,率侵略軍再次侵入越南北圻,三月(4月)占領河內,次年二月(1883年3月)侵占軍事要地安定,企圖打通紅河,直窺雲南。越南封建王朝再次邀請劉永福的黑旗軍參戰。光緒九年四月(1883年5月),李維業率領侵略軍準備進攻城外的黑旗軍。劉永福根據越南人民的報告,作了周密的戰鬥部署。四月十三日(5月19日),當侵略軍抵達城西二裏的紙橋時,黑旗軍伏兵突起,打得法軍大亂。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黑旗軍戰士“極力奮戰,直前進攻,勢如波湧濤翻,一齊奮臂大呼,槍彈射擊,甚似颶風暴雨”①。這一仗從早上9點多打到下午1點,侵略軍司令李維業和副司令盧眉以下30餘名軍官、兩百餘名士兵被擊斃,黑旗軍大獲全勝。戰後,越南政府任命劉永福為“三宣正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