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各省光複(2)(1 / 2)

上海起義,是同盟會和光複會兩大團體黨人共同發動的。宣統三年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同盟會員陳其美等在上海租界設立革命軍事總機關,積極聯絡商會、商團上層領導人,準備起義。在此期間,光複會員湘人李燮和來到上海,利用滬軍營、製造局、炮台營官兵多為湘籍同鄉關係,進行聯絡,並與陳其美約,雙方攜手合作。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下午,起義軍先後占領閘北巡警局和巡警總局,各處巡警、商團、防營隨即響應,唯有製造局總辦張士珩在負隅頑抗。陳其美率部分商團圍攻製造局,且隻身入內勸說張投降,結果反被張扣押。李燮和等聞訊即組織起義軍連夜進攻。次日黎明,駐局炮兵反正,製造局被起義軍占領,上海光複。十五日(5日)下午,在光複會員缺席情況下,召開都督選舉會,陳其美親信利用幫會勢力,推陳為上海都督,光複會員在軍政府中未得到任何職務,李燮和滬軍總司令一職反被解除,因而使同盟會、光複會二者之間原有矛盾進一步加深。

上海獨立在江蘇省會蘇州引起震動。早在陽夏戰爭期間,當地立憲派就曾多次醞釀江蘇獨立。上海脫離清政府,使江蘇失去最大商埠、海口和軍火供應地,於是蘇州各界遂立即行動起來。九月十五日(11月5日)蘇州商務總會總理尤先甲等謁見江蘇巡撫程德全,“請其保全地方治安,免致生靈塗炭”⑤。當天夜晚,上海民軍五十餘人抵蘇,在城郊與駐蘇新軍士兵會合。次日,蘇州紳商又同程德全密議;同時新軍馬、步、輜重隊也一律袖纏白布,直達巡院,要求程反正。程表示“值此無可如何之際,此舉未始不讚成”⑥。於是在督署旗杆上升起“中華民國軍政府江蘇都督府興漢安民”旗,令人用竹竿將大堂之簷瓦挑去幾片,以示除舊布新;巡撫程德全改稱都督,立憲派頭麵人物張謇任民政總長。江蘇和平光複。

貴州起義是自治學社發動的。自治學社是愛國知識分子張伯麟於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1907年12月)創立,初期以“讚助地方自治”為名,進行合法活動。宣統二年(1910),同盟會員平剛回到貴州,與張伯麟協商整頓革命力量,預備起事。從此自治學社積極在新軍、省陸軍小學堂和會黨中發展革命力量。宣統三年(1911),它在全省建立分會達五十餘個,會員人數十萬多人,省諮議局及各府州縣“自治”機構均為所控製。九月十三日(11月3日),新軍和陸小學生在貴陽城外發動起義。巡撫沈瑜慶聞訊命撫署衛隊前往彈壓,然衛隊管帶及其部下均已臂纏白布,表示讚同革命,沈見無可挽救,遂承認貴州獨立。次日晨,黨人黃澤霖等迎新軍人城。當日貴州軍政府成立,推陸軍小學堂教練官楊盡誠為都督,新軍隊官趙德全為副都督,張伯麟為樞密院院長。

浙江是光複會主要活動場所,同盟會在此也經營多年,所以有很多會黨群眾和新軍士兵參加這兩個組織。武昌起義後,浙江黨人決定響應。九月十四日(11月4日)晚,駐杭州新軍八十一標、八十二標,會黨群眾以及從上海派來支援之敢死隊,共同攻打杭城,撫署、軍械局均迅速被占領,巡撫增韞被俘。次日,革命軍攻滿城,清將軍德濟降。接著,起義領導者在省諮議局集會,同盟會員褚輔成提議推舉立憲派首領、前省諮議局議長湯壽潛為都督,獲多數人同意。上海、江蘇、浙江獨立後,革命黨人即組織江浙聯軍向兩江總督所在地、長江重鎮南京發動進攻。此前新軍第九鎮統製徐紹楨因對兩江總督張人駿不滿,又看到士兵群眾革命情緒高漲,故於九月十八日(11月8日)率部起義進攻南京,戰不利,敗退鎮江。江浙聯軍組成後即與徐紹楨軍會合,計一萬餘人,以徐為聯軍總司令。十月初三(11月23日),聯軍分四路進攻南京,江防營提督張勳等率清軍拚死抵抗,苦戰數日,雙方傷亡以百計。十一日(12月1日),聯軍奪得紫金山,炮轟城內清軍,總督張人駿、江寧將軍鐵良連夜潛逃,張勳帶殘兵出走徐州。十二日(2日)城內清軍投降,革命軍占領南京。十三日(3日),根據宋教仁提議,江蘇都督府由蘇州移駐南京,仍以程德全為都督。

廣西革命黨人在新軍和綠林中活動多年。武昌起義後,即醞釀在各地分頭起義。清巡撫沈秉壟、布政使王芝祥以及諮議局諸議員,深感廣西獨立已是大勢所趨,無可挽回,故決定搶在革命黨發難之前,率先采取行動。九月十六日(11月6日)夜間,王芝祥請人製作數百麵黃旗,上書“大漢廣西全省國民恭請沈都督獨立,廣西前途萬歲”等字,天明前分別樹立於各街巷及衙門。十七日(7日),各界在諮議局開會,公推沈秉堃為都督,王芝祥和廣西提督陸榮廷為副都督,原巡撫衙門改為軍政府。諮議局改為議院,原有軍隊一律改為國民軍,各行政機關及稅製暫仍照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