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力肩治水的水利專家餘筱仙(1 / 1)

◎夏光

我的老領導、老朋友餘筱仙,1938年在宿東縣沱河參加革命,曆任宿東抗日遊擊大隊指導員、宿東縣縣長、渦豪縣縣長,新中國成立後任鳳台縣第一任縣長、阜陽專區治淮指揮部指揮,甄別平反後任阜陽水利局副局長、黨組書記,後任行署顧問(副廳級)。他把自己大半生獻給了阜陽水利事業,在淮河、潁河、淝河岸邊留下了一串串閃亮的足跡……1949年3月,餘筱仙由渦亳縣縣長調任鳳台縣縣長。1950年,毛澤東發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號召,他按照縣裏描繪的治淮藍圖,組織數十萬民工,奮戰在鳳台縣境內一百多公裏的淮河大堤上。

禹山壩是鳳台水災泛濫要隘,要治理淮河須,先修禹山壩。他組織民工夜以繼日攻堅打“殲滅戰”。當政務院委托邵力子一行到鳳台視察淮河治理時,他彙報了集中會戰禹山壩、西淝河的情況。邵大加讚揚說:“鳳台縣治理淮河實行的‘人海’戰術成績輝煌,功不可沒。”

時年隆冬,大雪紛飛,天寒地凍,他頂風冒雪,坐鎮指揮,帶領民工加高堤壩,疏通河道。為解決民工防寒和吃住問題,他提出庵棚連塔易於防寒,民工口糧由後方直接送到堤壩上,免得民工往返領糧耽誤時間的想法,寫信請縣委書記鄭淮舟酌定。經過一年治理,初步改觀了昔日“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狀況,為今後淮河的治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我的家鄉泥河岸邊的農民,受益匪淺,基本上解除了水患之災的擔憂。

1954年4月,餘筱仙調入阜陽地區治淮指揮部任指揮。擔子更重了,任務更大了。時當汛期來臨,防汛吃緊,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淮河水位猛漲,造成禹山壩破堤。頓時,鳳台大地一片汪洋,田間作物毀於一旦,農家糧食被水衝光,百萬災民顆粒無收。餘筱仙迅即趕到鳳台召開了縣、區、鄉三級幹部會議,布置發動群眾,生產自救,號召幹部群眾“補種晚秋,搶種瓜菜,適合種啥就種啥”。要求黨員幹部在大災之年立足抗災,不占不貪,“防微杜漸”,特別在大災之年不要被糖衣炮彈所打中。

餘筱仙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談吐誠懇,所以幹部遇到工作中的問題,都樂意向他請示彙報。1950年大水後,他徒步百裏淮岸察看災情,深入泥集糧站了解災民糧油供應情況。回到鳳台仍不放心,又給站長楊傳俊寫信,提出具體要求和詳細安排。有天下午約三點,他到焦崗區梁庵鄉,見幾個村幹部正在悠閑調侃,問救災的事情卻待理不理,他隻好自報家門:“我是縣長餘筱仙。”幾名村幹部嚇得兩腿打戰,肅然起敬。這件事在鳳台傳為佳話,都說餘縣長對幹部要求嚴格,叫人怕又令人尊敬。餘筱仙一生多坎坷,從1955年“肅反”、1957年“反右”、1959年反“左傾”、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他都是被整對象,曆經磨難。1957年被劃為“右派”下放治淮指揮部養豬場勞動改造,直到“文革”結束落實政策時,才得到平反。1989年,時年83歲的餘筱仙因病去世,病卒於阜陽。

在革命的征途中,餘筱仙曆經風雨,幾度滄桑,可他無怨無悔,為鳳台的水利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行文至此,寄語感懷:良師益友餘筱仙,命途多舛不平坦。一生治水為己任,足跡光耀穎淮間。八十三歲辭世去,清名不朽垂宇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