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4)(1 / 3)

開寶三年(970),太祖征伐嶺南,任潘美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進攻富州,劉鋹長派遣將領率兵一萬多人前來支援,與潘美相戰,潘美大獲全勝,乘勝攻克了賀州。這年十月,潘美率部又連續攻克昭、桂、連三州,而西江的各州也先後投降了宋王朝。於是接著進攻韶州。韶州是廣州的北門,敵方在此聚集了十多萬兵馬。潘美揮兵進軍,攻占韶州,消滅了敵人幾萬人。劉錢迫於形勢,隻好派遣他的大臣王珪前來請求和好,又派遣他的左仆射蕭漼、中書舍人卓惟休上表求降。潘美把太祖的旨意告訴了敵人:如果敵方能戰,就和他們戰到最後;如果不能戰,就讓他們把守;不能把守,就勸他們投降;不願投降,就讓他們死;他們不死,就讓他們逃亡,如果不符合這五個條件,就不要接受敵人其他的請求。

劉鋹隻得派遣他的弟弟劉保興率領士卒抵抗宋王朝的軍隊,潘美當即率部前往,來到距離廣州城一百二十裏的地方駐紮下來。劉鋹擁兵十五萬,環繞山穀,堅壁以待。潘美視察軍情後,對其他將領說:“敵方使用竹木為柵欄,如果用火攻,對方必然潰亂,然後用精兵左右夾擊,肯定會大獲全勝。”因此潘美分別派兵幾千人,每人手持兩把火炬,秘密潛伏在柵欄旁邊。等到天黑,一齊點火,火借風勢,燃燒得特別旺盛,潘美揮兵急攻,劉鋹長大敗,被斬幾萬人。於是潘美乘勝追擊,長驅直入廣州,並擒獲劉銥,隨即送往京師。

開寶七年(974),太祖商議征討江南。九月,太祖派遣潘美與劉遇等率兵先赴江陵。十月,又令潘美與曹彬同行,向秦淮方向進軍。當時舟楫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潘美就下令說:“我接受詔令,率領幾萬強將精兵,旗開必勝,怎能被秦淮河水隔而停滯不前呢?”於是揮兵渡河,大敗了南唐的軍隊。接著進逼金陵,李煜在金陵城中布防水、陸兵共計十萬,潘美率兵襲擊,大敗對方。國主李煜感到非常危急,隻好派遣徐鉉前來請求不要急於攻城,太祖不答應,仍然詔令各方將領進攻,以促使李煜歸附朝廷。李煜優柔寡斷,潘美和大將曹彬日夜攻城並進,最終平定了南定。

太平興國四年(979),太宗派遣將領征討太原,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判太原行府事。平定並州後,接著征伐範陽,任命潘美為幽州行府事。等到班師回朝,太宗又任他兼領三交都部署,留守捍衛北部邊境。三交在西北三百裏之外,地名叫固軍,這裏地勢險阻,是北部邊境的咽喉。潘美派兵偷襲,因此據為宋有。又積糧屯兵於此,從此北部邊境得以安寧。

為什麼說李沆是“聖相”

李沆(hǎng)(947~1004),字太初,沼州肥鄉(今河北肥鄉)人。李沆年少好學,器度宏遠,他的父親李炳曾對人說:“我的這個兒子他日必定能夠當上宰相。”太平興國五年(980),李沆考中進士甲科,由此走上仕途。

淳化二年(991),李沆判吏部銓,某日陪侍太宗遊宴,太宗對其熟視許久,說:“李沆風度端莊高雅,真有貴人之相!”第二年,便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後因事被罷。真宗即位,又遷其為戶部侍郎,參知政事。並於鹹平初年(998),升任宰相。當時契丹侵犯邊境,真宗赴邊督戰,命李沆留守京都,京都被治理得井井有條。真宗曾詢問治理國家的關鍵,李沆回答說:“不要任用浮薄新進、喜歡生事邀功的人,這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真宗又問具體指的是那些人,他說:“像梅詢、曾致堯等就是。”

一個傍晚,真宗派使節持手詔告諭李沆,打算立劉氏為貴妃,李沆當使者的麵把手詔燒掉,並讓使者附帶上奏說:“就說微臣李沆以為這件事行不通。”真宗最終取消了立劉氏為貴妃的念頭。時間長了,真宗對李沆從來就沒有密奏感到特別奇怪,便問李沆:“朝中大臣人人都有密奏,唯獨你沒有,這是為什麼?”李沆回答:“我是宰相,公家的事就以公開講,哪裏用得上密奏?況且作為臣子而有密奏,不是讒臣就是佞臣,我特別憎惡這些人,怎麼還能效法他們呢?”

當時,李繼遷叛逆已久,實力日漸強大,企圖謀取朔方。朝廷內外都認為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是必爭的戰略要地,如果喪失,則周圍的郡縣都不能保全。真宗很疑惑,於是垂詢李沆。李沆說:“李繼遷一天不死,則靈州一天不能回歸朝廷。倒不如給當地州將發密詔,讓軍民遷入內地,這樣,李繼遷得到的隻不過是一座空城罷了。”由於議論各異,真宗沒有采納其策,沒過多久靈州就陷沒了,真宗於是對李沆更加信重。

李沆為宰相時,王旦為參知政事,西北邊境戰事非常頻繁,王旦感歎道:“我們如何才能等到太平,享受優遊無事的快樂呢?”李沆說:“稍微有點憂患,可以引起警戒。以後如果四方太平,朝廷未必就沒有事了。”後來契丹主動請求和親,王旦問他怎麼樣?李沆說:“好是好,然而邊患沒有了,恐怕皇上的奢侈之心就會產生了。”王旦以為不會如此。李沆又以境內四方的水旱盜賊之事上奏,王旦認為瑣細小事不應當煩勞皇上。李沆正色說:“皇上年少,應當知道四方的艱難。要不然,血氣方剛,不是留意於聲色犬馬,就是沉溺於土木、甲兵、禱祠之事。我老了,已看不到這個結局了,但這正是您日後之憂啊。”等到李沆死後,真宗以為契丹已和,西夏獻納款項,於是日漸驕奢,大搞封禪,大營宮殿,而且還起用佞臣王欽若、丁渭等。王旦方才大悟李沆的先見之明,於是歎道:“李沆真是賢聖之人啊!”當時的人也稱李沆為“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