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母趙姬原是衛國商人呂不韋的妾,後被呂不韋獻給子楚。有的史書說趙姬當時已經懷有身孕,而《史記》說她是懷孕足月產下秦始皇的。因此,秦始皇究竟是子楚的兒子,還是呂不韋的兒子,後世為此爭論不休。
秦始皇是以太子身份繼秦莊襄王(子楚)之位,登上王位的。秦始皇之母趙姬原是韓國商人呂不韋的小妾,後被呂不韋獻給子楚,子楚繼位後,她被封為皇後。有的史書上說趙姬被獻給子楚時已經懷有身孕,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她是懷孕足月才產下秦始皇的。那麼,秦始皇究竟是子楚的兒子,還是呂不韋的兒子呢?後世為了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呂不韋原是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後舉家遷居到韓國陽翟(今河南禹州)。呂家是遠近聞名的富商,靠販賤賣貴投機倒把積攢了千金家產。但呂不韋並不滿足這種富甲一方的生活,他野心勃勃,對皇權垂涎三尺。《戰國策》記錄了他與其父一段精彩的對話。呂不韋問:“種田的收益幾倍?”父答:“十倍。”又問:“販賣珠寶,收益幾倍?”又答:“百倍。”再問:“扶立一個國君,掌握一國權柄,收益幾倍?”其父笑答:“那就千倍萬倍,算不清了。”呂不韋意味深長地笑著說:“是呀!辛辛苦苦耕田種地還不一定能暖衣飽食,但是扶立一個國君,不僅可以榮華富貴,還可以澤及子孫後代呀!”
於是,呂不韋打點行裝,來到趙國國都邯鄲,精心謀劃從事政治投機。當時,秦昭王的太子安國君之子異人被羈留在趙國當人質,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便前往拜訪,與其密謀,由呂不韋出資千金,為其打通關節,過繼給很受安國君恩寵卻無子女的華陽夫人立為嫡嗣,更名為子楚,在二十多個兄弟中爭得太子繼承人的地位。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繼位為孝文王,立子楚為太子,使之成為未來王位的合法繼承人。呂不韋的寵妾趙姬容貌秀麗,能歌善舞。有一次,子楚與呂不韋飲酒,趙姬為其歌舞助興,子楚見到她後非常喜歡,便起身向呂不韋敬酒,請求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遂獻出了趙姬。她隱瞞了自己有孕在身的事實,後來生下兒子名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趙姬因此被子楚立為夫人。秦孝文王在位一年便死了,子楚順理成章地繼位當了國君,稱秦莊襄王。莊襄王自知這一切全仗呂不韋出謀劃策,因此知恩圖報,一上台便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莊襄王即位三年後去世,太子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生母趙姬則成為太後。
以上是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中的大概內容。根據《史記》的記載,則秦始皇為呂不韋的後裔無疑。千百年來,民間傳說秦始皇為私生子,也是起源於此。
然而,也有人對此持不同的看法。首先,有的史學家注意到,成書早於《史記》的《戰國策》當中沒有呂不韋獻趙姬的記載,而《戰國策》一向喜歡輯錄個人隱私,既然沒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說明當時並無這種傳聞。其次,《史記》的記載本身也有點含糊不清:前麵說“姬自匿有身”,也就是隱瞞了有身孕的事實,後麵卻又說“至大期時,生子政”,說她足月而產。這裏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嫁給子楚後有孕足月而產,一是原先已有孕至足月而產。如果是後一種情況,那麼子楚當然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又似乎不必立其為夫人,也不會讓這個孩子當太子並繼承王位的。因此認為司馬遷其實表達的是前一種情況,即趙姬嫁了子楚後懷孕並足月產下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其三,從後來秦始皇對呂不韋說的話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證據,來證明他不是呂不韋的兒子。秦始皇九年(前238),秦始皇平息嫪毐之亂,車裂,滅其三族,將協同作亂的20多名官吏梟首,並殺死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第二年,又免去呂不韋的相國職務,徹底粉碎了把持國政大權的呂集團。秦始皇寫信怒斥呂不韋:“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可你對秦國有何功勞?你號稱仲父,可你跟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你和你的一家子都給我遷到蜀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