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 從史書上的資料來看,李治隻有四個女兒。長女義陽公主、宣城公主生母是蕭淑妃,太平公主跟她姐姐生母是武則天。她姐姐在繈褓中時,就被親生母親掐死,成為母親用於爭寵的犧牲品。在這樣的情形下,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太平,當然就成了他們的心尖尖,肉肝肝。
《新唐書》列傳在諸帝公主一章中大大地渲染了一通太平公主,可見這是一個天生妖孽的人物。在太平公主8歲的時候,為了替已經去世的外祖母榮國夫人楊氏祈福,出家為女道士,太平這個名字,其實是她的道號。雖然對外稱出家,太平公主卻被沒有過著青卷黃燈的生活,而是一直住在宮中,隻能算一個非職業尼姑。
尼姑也有人要。吐蕃居然派使者前來要求和親,而且點名要娶走非職業尼姑。為什麼要點名娶太平公主,估計吐蕃那個王子是見過或者他聽說過這個太平公主的,發覺她完全符合他的審美要求。“豐碩,方額廣頤”(《舊唐書?太平公主傳》,也就是方額頭寬下巴,體態豐滿,在以胖為美的唐朝,女人胖比瘦要有市場得多。武則天曾經多次在公眾場合愉快地表示公主“類我”,就是說很像武則天,長得像,個性也像。武則天美貌她就美貌,按唐代的標準,太平公主是美貌的,闊朗豐腴的那種美。吐蕃王子雖然看上太平公主,但李治和武則天都不想讓自己愛女嫁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交通不便,通訊不暢,估計一輩子都很難見上幾麵。可作為政治和親,他們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絕吐蕃,便修建了太平觀讓女兒住進去,非職業尼姑也要搞得像職業尼姑,同時他們還轉告吐蕃人,太平公主已經看破紅塵,當了一個真正的尼姑,你們想都不要想了。
太平公主是個早熟的孩子,大約在她十四、五歲時,有一次她穿上武官的服飾在唐高宗和武則天麵前跳起了男兒氣十足的舞蹈。父母笑著問她:“傻丫頭,你又做不了武官,為何要打扮成這樣?”她回答說:“我做不了武官,那就將它賜給未來的駙馬可以嗎?”
女兒大了,想嫁人了。681年,太平公主約16歲時,下嫁給了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薛氏在當時是大族,是李唐家族的傳統姻親。薛紹的老子是駙馬,母親是公主(城陽公主)。現在薛紹又成了駙馬,看來這駙馬也能子承父業。
武則天後來的男寵薛懷義本不姓薛,而是姓馮,叫馮小寶。隻是武則天想讓他攀往族,才令他改姓薛,並命令女婿薛紹與懷義同誌都是同門同族,並讓薛紹喊他叔父,可見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憑什麼讓我喊他叔父,我還是他大爺呢,丟不起那人。薛紹心中埋下怨恨。
武則天對薛紹並不十分滿意,不滿意的原因仍然是因為薛紹兄弟的妻子不是貴族。武則天說:“我女豈可使與田舍女為妯娌邪!”(《資治通鑒》卷202)武則天既然對薛紹不大滿意,為什麼同意了這樁婚事呢?這其中可能有個外在的原因。原來在這一時期吐蕃開始強大,唐蕃幾次戰爭都以唐軍的失敗而告終。到調露元年(679)吐蕃前來求和親,並點名要太平公主。武則天隻有這麼一個寶貝疙瘩,自然不願讓她嫁走,但又不願得罪吐蕃,以至想出了將太平公主變為道士“以拒和親”的主意。可太平公主不願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沒有收回,唯一的辦法就隻有盡快為太平公主找一個駙馬了。
婚禮在長安附近的萬年縣館舉行,場麵非常豪華。一個字“火”,火到什麼程度呢?點燃在路兩邊照明的火炬,居然把一路的綠樹都烤焦了。而裝著嫁妝的車子規格超大,因此,連過路的縣府的牆都被推倒了。不過,無論如何,這場超豪華的婚禮倒也實至名歸,薛紹與太平,應該是一對恩愛夫妻。——短暫的七年姻緣生育了四個孩子,不恩愛恐怕不太可能。但是這段本該美滿的姻緣中途卻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