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朝代原始社會末期
生卒年月
在位時間70年
人物簡介
堯帝,號陶唐氏,名放勳,為黃帝玄孫,因其國號為陶唐,故後世又稱其為唐堯。
征選賢才
在堯帝之前,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傳的。到堯帝年老時,他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不成器,沒有治理天下的才能。經過認真考慮,便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來繼承自己的帝位。
一天,亮帝把鎮守四方的諸侯首領召集起來商討這件事,他對諸侯首領說:“我如今年紀大了,大家看看由誰來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呢?”
四方的諸侯首領們說:“民間有個單身漢,叫虞舜,他有繼承帝位的才能。”
尋訪繼承人
堯帝聽了諸侯首領們的推薦後,決定微服私訪。
在微服私訪的路上,堯帝來到了曆山一帶,他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去了田間。在那裏他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正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
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
堯帝等舜犁到了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隻敲簸箕不打牛?”
舜見有老人問話,便拱手作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
堯帝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既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且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了。
於是,堯帝與舜坐在田頭閑聊起來,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帝又走訪了方圓百裏,百姓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帝決定考察舜。
娥皇與女英是堯常的兩個女兒,又是舜常的愛妃,劉向的《分女傳》記載,她們曾經幫助舜帝機智地擺脫弟弟象的百般迫害,成功登上王位,事後還鼓勵舜以德報怨,寬容和善待那些死敵。她們的美德因此被記錄在冊,受到民眾的廣泛稱頌。
舜帝晚年時巡察南方,在一個叫做“蒼桓”的地方突然病故,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說,娥皇和女英聞訊前往,一路失聲痛哭,其情形很像孟薑女和韓娥,而她們的眼淚西在山野的竹子上,形成美麗的斑紋,世人稱之為“斑竹”。她們在哀哀地哭泣了一陣後,居然飛身躍入湘江,為偉大的夫君殉情而死,其情狀之壯烈,真是曠世罕有。但《水經注·湘水》對她們的死因卻有截然不同的說法,它宣稱大舜出征南方,而這兩位妃子是隨軍家屬,在湘水裏淹死,或許是因遊泳時發生了不幸的意外。但《水經注》的文字過於簡略,使我們無法從中一窺究竟。
考驗人選
堯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裏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舜十分傾心,恪守婦道。
堯又派舜負責推行德教,舜便教導臣民以“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遵他的教誨,依照“五典”行事。
堯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井井有條,毫不紊亂。
堯還讓舜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舜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
最後,亮讓舜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舜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
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亮覺得舜無論是言談舉止,還是待人接物,都很誠信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舜。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堯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實為深摯。